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3.084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細絲。《說文解字.部》:「,細絲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直的線、面,南北稱為「縱」。同「從」。《楚辭.東方朔.七諫.沈江》:「不開寤而難道兮,不別橫之與縱。」
2.足跡、形影。同「蹤」。唐.李白〈估客行〉:「譬如雲中鳥,一去無縱跡。」
參見「縱縱」、「縱臾」等條。
1.釋放。如:「縱虎歸山」。《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吾聞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劉備不可縱。」
2.施放。《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瞽叟從下縱火焚廩。」
3.不加拘束。《楚辭.屈原.離騷》:「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宋.蘇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4.身體往上跳。漢.王充《論衡.道虛》:「若士者舉臂而縱身,遂入雲中。」
即使。如:「縱然」、「縱使」。《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綁、扣、結。如:「繫鞋帶」、「紅繩繫足」。
1.聯綴、連接。如:「聯繫」、「維繫」。《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兩繫邦國之名。」
2.逮捕、監禁。《漢書.卷七六.王章傳》:「書遂上,果下廷尉獄,妻子皆收繫。」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折:「累及好人,無故繫獄。」
3.懸掛、牽掛。如:「繫念」。《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儒林外史》第一六回:「科第居來,心只繫乎兩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織有傾斜花紋的絲織品。《說文解字.部》:「綺,文繒也。」清.段玉裁.注:「謂繒之有文者也。」《文選.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唐.白居易〈與元九書〉:「然則餘霞散成綺,澄江淨如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固結。《莊子.庚桑楚》:「內韄者不可繆而捉。」
2.參見「綢繆」條。
姓。如元代有繆主一。
錯誤。通「謬」。《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今陰陽錯繆,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
錯誤的。通「謬」。如:「繆論」。《莊子.盜跖》:「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
詐偽。《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上》:「臨邛令繆為恭敬,日往朝相如。」
古代宗廟的位次。《禮記.大傳》:「序以昭繆,別之以禮義,人道竭矣。」《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上下不和,則陰陽繆盩而妖孽生矣。」
纏繞。通「繚」。《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上》:「錯翡翠之葳蕤,繆繞玉綏。」唐.顏師古.注:「繆繞,相纏結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車時用以拉引的繩索。《論語.鄉黨》:「升車,必正立執綏。」《史記.卷七○.張儀傳》:「張儀至秦,洋失綏墮車,不朝三月。」
1.安撫。《書經.武成》:「肆予東征,綏厥士女。」《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2.退卻。《左傳.文公十二年》:「秦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交綏。」南朝梁.任昉〈奏彈曹景宗〉:「臣聞將軍死綏,咫步無卻。」
3.制止。《國語.齊語》:「使民以勸,綏謗言,足以補官之不善政。」
(一)之又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縫補。《說文解字.叕部》:「綴,合箸也。」清.段玉裁.注:「聯之以絲也。」《禮記.內則》:「衣裳綻裂,紉箴請補綴。」
2.連結。如:「連綴」、「綴句」。《文選.張衡.西京賦》:「左有崤函重險,桃林之塞,綴以二華。」
3.裝飾。如:「點綴」。《文選.曹植.七啟》:「飾以文犀,雕以翠綠,綴以驪龍之珠,錯以荊山之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青色的絲帶。《說文解字.部》:「綸,糾青絲綬也。」《後漢書.卷四九.仲長統傳》:「身無半通青綸之命,而竊三辰龍章之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大繩索。《漢書.卷五四.李廣傳》:「以劍斫絕纍,欲刺虎。」
2.姓。如春秋時晉國有纍彪。
1.綑綁、囚繫。唐.李翶〈楊烈婦傳〉:「蓋將掠其玉帛,俘纍其男女。」
2.纏繞。《詩經.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纍之。」
參見「纍纍」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交付。如:「我給他一本書。」
2.用某種動作對待別人。如:「給他一個教訓。」、「再給他一次機會吧!」
1.與。如:「送給」、「借給」、「留給」。
2.替、為。如:「你給我拿些吃的!」
3.向。如:「快給他道謝。」
4.被。如:「大家都給他騙了。」
加強語氣。如:「你給我閉嘴!」
1.軍公教人員的薪俸。如:「俸給」、「加給」。
2.姓。秦、漢代時有給事中一職,後以給為姓。
1.供應。如:「供給」、「補給」、「自給自足」。《戰國策.齊策三》:「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
2.授與、賜予。如:「給假」。《宋史.卷二九六.張茂直傳》:「且給錢五萬,以助其裝。」
1.富裕、豐足。《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
2.敏捷。《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上以朔口諧辭給,好作問之。」《新唐書.卷一九八.儒學傳上.顏師古傳》:「師古性敏給,明練治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