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40.382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等第。如:「高」、「特」、「輔導」。
2.學校的年限班次。如:「一年」、「二年」。
3.臺階。如:「石」、「階」、「拾而上」。
4.量詞:(1)計算臺階、樓梯、塔層等的單位。如:「百石階」。(2)計算事物分的單位。如:「晉升三」、「地震強度分為七。」
5.人頭。如:「首」。《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吏兵斬其使及從士三十餘。」
團體和次團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為顧理(Cooley)所提出之團體分類,其指出初團體多半存在於農業社會或相對關係較為親密的非正式團體之中,在團體間的關係滿足成員的基本情緒及心理需求,而次團體則大多是指工業社會下現代組織正式團體的關係特質,透過有限的面對面互動下建立較微弱的認同,彼此間情感連結少。註1 初團體(primary group)(1)相對規模較小的團體(2)團體成員彼此之間認識較久、較為熟識...
而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順著階梯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如:「廟前這階梯叫『青雲梯』,且讓我們拾而上。」
大學教師等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學教師等制度是根據教師的學歷、年資以及學術績效(研究、出版、教學能力、對學校的貢獻等)對大學教師作等分類的一種制度。在一九八○年代初期「教授」頭銜的用法非常廣泛,所以到一九八○年代末期,很多人都有教授的頭銜。為了改變這種情形,哥倫比亞、康乃爾、芝加哥、哈佛、密西根、威斯康辛等六所大學便建立了大學教師的等制度,這個制度就是現行一般大學所採用的制度。
  大學教師等制度將大學教師分為四個等:講師(instructor)、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授(full professor)。一般而言,講師...
學生次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學生次文化1.1 學生次文化的形成1.2 學生次文化的特質1.3 中英文關鍵字1.4 參考資料 學生次文化  學生次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一部分,是個人與團體交互作用的結果,也是構成學校潛在課程的重要內容。學校文化會影...
救人一命,勝造七浮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救他人一命,遠勝為寺廟建造七層佛塔。比喻救人活命,功德無量。《西遊記》第三三回:「救人一命,勝造七浮屠。你馱他馱兒便罷了,且講甚麼『北斗經』、『南斗經』!」《醒世恆言.卷一○.劉小官雌雄兄弟》:「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勝造七浮屠,若說報答,就是為利了。」也作「救人一命,勝造七浮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升到較高等。如:「經過不斷的努力,他終於晉為總經理。」
社會體系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體系理論(Classroom as A Social System)最早提出「社會體系」概念來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是T. Parsons;然而將此概念具體化,發展出一套分析人類社會互動的理論模式,並且用以闡明教學情況中行為改變問題的,則當推Getzels 和 Thelen(1960)。Parsons 曾經指出「社會體系」包括下述特性:(1)它包括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人群的互動;(2)一個行動者與其他行動者處在一個「社會情境」中;(3)行動者之間有某種互相依存的一致行為表現,此種表現是由於彼此具有共同的目標導向(或共同...
學校班或教育的選擇功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應社會分工和社會階層化的事實需要,教育的過程須參酌社會的結構和需要,將每個人按其性向與能力分配到成人社會中適當的位置,以達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目的,便是教育的選擇功能。
  學校是教育實施的主要場所,而班又是學校的基本組織單位。因之,教育的選擇功能便常在班及學校內生。
  美國學者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曾以美國中小學為例,說明此種功能的多樣性。例如黑白分校,有錢子弟讀私立學校,是一種以學生身世背景為主的選擇功能。又如入學同一學校後,有人讀資優班,有人讀普通班;有人讀美術班,有人讀音樂班;是一種以學生素質或天分因素為主的選擇功能。次如同班同學中有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何一堆土壤或碎粒岩石,其各種粒徑之顆粒,分別各佔該堆土壤(或碎粒岩石)重量上的比例,稱為該堆土壤(或碎粒岩石)之配。
  配優良者,大、中、小之顆粒皆有之;配不良者,其顆粒常集中在某一粒徑;殘缺配者,含粗粒及細粒但欠缺中間尺寸之顆粒。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