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0.847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論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議論、辨析。《後漢書.卷四九.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王充》:「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
3.照一般常理推論。如:「論說這會議董事長應該出席,怎麼到現在還沒來?」
論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體名。議論文與說明文的統稱。參見「論說」條。
教育論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說或論述(discourse)在語言學上指由具有關聯的言詞或文字所構成的單位(unit),單位的長度超過一個句子。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包括下列的意義:一是藉著文字、言語及會話等方式與人作思想上的溝通;另一則指針對一個主題做正式的討論,討論可能是口頭的,亦可能是書面的,舉凡演說、專論或論文等均是正式論說的形式 。教育論說(educational discourse)即是針對某些教育問題所做的溝通或討論,可能發生於日常生活中、正式會議中,也可能見諸書面的辯論。
  雖然許多學者對「論說」一詞的用法不一,但總具有下列的特性:(1)論說雖然是以語言或文字表現出來,但基本上是一種社會行動(...
論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說〕是劉勰所著〔文心雕龍〕中的第十八篇,分別解釋「論」與「說」,並對前代的論加以評論;以為 「論」是對聖哲彝訓的「經」加以敘述而申明其道理,所以須條理明白,道理正確,辨正事和理,所用的文字,當然需要辭義圓通。「說」的涵義取「愉悅」的意思,以「兌」為口舌,則言辭表現,有的可稱為「善」,有的可稱為 「美」,即使是「辯」,善說者也可居於上乘。
  就「論」而言,即是「論文」,以論為「經名」,始於〔論語〕,〔論語〕本是孔子的言辭,經弟子之手記載以後,不便稱經,才稱為論語,是以「論」為名的開始。論文的體裁頗多,陳述政事的,如同議論文和說明文;解釋經書的,如同傳文或注釋;辨論史書的,猶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話語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說話」。
言論、道理。如:「學說」、「著書立說」。
解釋。如:「說明」、「說理」、「解說」、「說清楚」。
責備。如:「我剛剛說了他一頓。」
談論。如:「談天說地」、「談古說今」。
介紹親事。如:「說媒」、「說親事」。
文體的名稱。如:「小說」、「偵探小說」、「少年小說」、「長篇小說」。
用言語勸說別人,讓他聽從或採納自己的意見。如:「說服」、「說客」、「遊說」。
喜悅。通「悅」。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文體名。主要以對人或事的議論為內容。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論也者,彌綸群言,而精研一理者也。」
一丘之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是說:從匈奴投降過來的人,正談論他們首領單于(ㄔㄢˊ ㄩˊ)被人殺害的消息。楊惲聽了之後,就發表議論說:「單于真是昏庸的君主,雖然他的大臣替他設計了很好的治國策略,卻不知採用,結果送上自己的性命。這就好比歷史上秦朝的君主一樣,因為聽信小人而殺害忠貞大臣,結果遭到亡國的噩運。如果當時秦朝的君王肯採納忠言,也許今天還是秦朝的天下呢!從古到今的國君都喜愛聽信小人的話,真像出自同一山丘的貉(ㄏㄜˊ,一種形似狐狸的野獸)一樣,沒有什麼差別。」楊惲如此借古諷今,實在是太猖狂無禮了!宣帝聽了很生氣,就將楊惲免職。後來「一丘之貉」由此演變而來,用來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
沆瀣一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僖宗乾符二年時,派崔沆去當主考官。放榜後,有個叫崔瀣的考生被錄取了。當時,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試及第的人的座主。巧合的是,崔沆和崔瀣,不但同姓,而且兩個人的單名「沆」、「瀣」兩個字連起來,正好是指夜間的露氣的意思。於是當時人就議論說:「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說:這位主考官和他的門生的名字真是巧合,就像是夜間由水氣凝集而成的露氣呀!後來「沆瀣一氣」用來比喻彼此志同道合,意氣相投,本是正面義;也轉用以比喻彼此臭味相投,變成負面義。
捉襟見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釋義︰掣,牽動。「掣衿露肘」猶「捉襟見肘」。見「捉襟見肘」條。 01.明.徐光啟《徐光啟集.卷一.論說策議.處置宗祿查核邊餉議》:「屯政修而軍食足,量加以今日之年例,可使無掣衿露肘之患,則邊富矣。」 02.《醒世姻緣傳.第二六回》:「裁縫做件衣服,……真是掣衿露肘,頭一水穿將出去,已是綁在身上的一般;若說還復出洗,這是不消指望的了。」 參考詞語︰掣襟肘見注音︰ㄔㄜˋ ㄐ|ㄣ ㄓㄡˇ ㄒ|ㄢˋ漢語拼音︰chè jīn zhǒu xiàn釋義︰掣,牽動。「掣襟肘見」猶「捉襟見肘」。見「捉襟見肘」條。 01.《明史.卷二二○.劉應節列傳》:「徵兵如弈棋,請餉如乞糴,操練如摶沙,教戰如談虎。邊長...
居心叵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親贈予的衣物,必定沐浴後才恭敬地穿上。但可惜在他三十三歲那年,就因病過世了。晉朝陳壽替孫登立傳,並評論說:「孫登居心所存,足為茂美之德。」也就是說從孫登這個人的存心,就知他足以發揮出盛美的德行。 「叵測」則見於《新唐書.卷二○○.儒學列傳下.尹愔》。唐朝人尹愔天資聰敏,他的老師王道珪曾經說:「我這麼多學生裡,就尹生的反應最難預料。」尹愔的父母過世後,他因為過分哀痛而不願為官,後來被推薦到國子監講學,每講論儒、佛、道三教的學說,都是聽者前所未聞的。可惜他四十歲就死了。 「叵測」一語,即見於王道珪所說的「尹子叵測也」。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居心叵測」,轉而帶有貶義,用來比喻心存險詐,難以預測。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