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3.48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談、說。如:「話」、「故事」。
2.說明、解釋義理。如:「課」、「解」、「經」。元.張鳴善〈普天樂.詩書〉曲:「詩書,習功課。」
3.注重、顧及。如:「效率」、「交情」、「道理」。《論語.述而》:「德之不修,學之不,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禮記.禮運》:「選賢與能,信脩睦。」
4.商議、和解。如:「價」、「條件」。《戰國策.秦策四》:「三國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東而。」
5.較量、比較高下。如:「這次競技是文的還是武的?」
量詞。計算次的單位。如:「民生主義第三」。
雞同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彼此無法溝通。如:「他倆的對話根本就是雞同鴨,怎麼會有結論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推求窮盡事物之理。《宋史.卷一七四.食貨志上二》:「神宗究方田利害,作法而推行之,方為之帳,而布畝高下丈尺不可隱。」《紅樓夢》第四八回:「正要究討論,方能長進。」
1.力求事物之精美。《儒林外史》第四四回:「那曉得風水的究,叫做父做子笑,子做父笑,再沒有一個相同的。」
2.注意、顧慮的道理。如:「你別小看這小玩意兒,製造技術可是非常究。」
3.議論、討論。《紅樓夢》第九○回:「不但紫鵑和雪雁在私下裡究,就是眾人也都知道黛玉的病也病得奇怪。」
述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述法(didactic instruction)目錄1 意義2 適用情境3 技巧4 限制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意義述法是至今最普遍為各級教師使用的一種教學法,又被稱為注入式教學法、註釋式法、演法等。通常藉由具人性的教師做為教材的傳輸者,而出現教師主導大不分上課時間的教師、學生聽的型式。(註1)...
信修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求誠信,相處親善和睦。《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信修睦。」《元史.卷二○八.外夷傳一.日本傳》:「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信修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大眾述自己對於某個問題的見解。也作「演說」。
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授課、演或口頭報告時,預先所寫好的稿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敘述、陳說。如:「他跟朋友述環遊世界的見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說話、談話。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一○齣:「小姐,和你那答兒話去。」
2.一種各篇完整獨立,但主題相同的著作。通常是某人的演稿或授課底稿。如:「文學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闡釋說明書籍的義理。《南史.卷七.梁武帝本紀下》:「初,帝創同泰寺,至是開大通門以對寺之南門,取反語以協同泰。自是晨夕義,多由此門。」
2.古時臣子將授給帝王研習的資料預先撰擬出來,稱為「義」。宋.邢昺〈孝經注疏序〉:「會合歸趣,一依說,次第解釋,號之為義也。」
3.學校教師為學生編輯的授資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