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7.07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適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程度合適恰當。如:「麵團必須揉捏適度,方可做出滑嫩帶勁的饅頭。」
環境舒適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詞用來衡量民眾對於良好環境所帶來「舒適」的感覺,此字源同拉丁文(amoenitas)有舒適、喜悅之意,更有amare(愛)的意涵。近代曾四次出現於英國的「城鄉計畫法」中,但從未被定義,卻常描述一種「適時適地」的狀態。日本曾自1980年代發起 Urban Amenity Movement,先後以「環境的快適性」、「環境財力」及「生活品質」等來證明之,最近日本環境廳則以「舒適環境」來正式定義amenity,1990年起,日本也將早期的「造町運動」(國內熟知的社區總體營造)轉向至「造境運動」(amenity-shaping movement)。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物質的相關性質達到的狀況。如:「長度」、「硬度」、「密度」、「酸度」。
法制、規範。如:「法度」、「制度」。
指人的。如:「器度」、「風度」、「度量狹小」。
標準。如:「限度」、「尺度」。
過、經歷。如:「度過」、「度日如年」、「虛度光陰」。
測量長短的標準。如:「度量衡」。
角度:A>數學上指角的大小。B>觀察事物的方向或觀點。如:「換個角度來看,他的作法並沒有錯。」
量詞:A>計算依一定標準劃分的單位。如:「耗電三百度」、「今天氣溫高達攝氏三十六度。」B>計算次數的單位。如:「再度光臨」、「梅開二度」。
思量、計議、考慮。如:「忖度」、「審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恰好、相合。如:「適合」、「適切」、「適當」。
舒服。如:「不適」、「舒適」、「安適」。
恰巧。如:「適巧」、「適逢盛會」、「愛之適足以害之」。
剛才。如:「適才」。
到、前往。如:「無所適從」、「遠適他鄉」。
焦點團體訪談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線索,以免造成免強與尷尬等場面4. 呈現冷場時,主持人不應太過緊張,應視此為一種具有意義的情感表示,適度運用技巧來移轉場面5. 受訪者往往會反轉角色,詢問主持人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只是在澄清研究目的,研究者可以直接回答;如果這些問題是一種避免表達自身感受的轉移注意力策略,則研究者應運用技巧(如:重述、澄清訪問者感受,或反問其他成員),以引導討論(三) 焦點團體討論之原則1. 簡單的自我介紹暖身,使參與者都能相互認識(介紹時可省略彼此的頭銜)2. 主持人應先界定討論過程中出現的術語,使參與者有共同知識基礎3. 以開放的方式,...
建構效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差異檢定:如果測驗根據某學者的理論來編製,該理論主張受測者焦慮偏低或太高,會導致考試成績偏低;適度的焦慮,考試成績比較高。假如將受測者分為高焦慮、中焦慮、低焦慮等三組,檢定結果與該理論的理念一致,該測驗就具有高的建構效度。3.因素分析:以心理測驗施測一群受測者,將所得資料進行因素分析,就可以了解該測驗所涵蓋的因素,是否與編製該測驗的理論構念相符合,如果相符合的程度越高,該測驗的建構效度越高。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建構效度英文關鍵字:construct validity 參考資料葉重新著。心理與教育測驗。2010初版。...
神采奕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精神飽滿、容光煥發。[例]由於有充足的睡眠,加上適度的運動,使他每天總是顯得神采奕奕。
ASSURE教學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放映教材等。教師教學重點有以下八點:(1)態度自然(2)說話速度適中(3)避免過多口頭語(4)手勢應適度不宜過多(5)教學者站立之位置,應在中央且正面之位置(6)避免長時間使用黑板,背對學生(7)要與學生保持面對面之關係及眼部接觸,來掌握學習者之注意力(8)穿著應大方得體,因時地制宜5.R:要求學習者之反應(Require Learner Response):有效之學習情境,應是教學者能讓學習者產生反映,對正確之反應增強。學習者之反應不外明顯的和隱藏的兩種。短時間之學習,明顯的和隱藏的效果一樣,但如果是連續性之學習,則學...
那麼久(反向干擾)。干擾理論最重要的預測是:當訊息不被新資料干擾時,最能被順利回憶。學生可應用此效果適度處理干擾問題:像是考試前安排作息表(在等待考試期問所需學習或從事其他事情,在性質上十分不同於測驗材枓,避免產生干擾)。 參考文獻游恆山譯(2004)。心理學。台北市:五南。陳億貞譯(2004)。普通心理學(Robert J. Sternberg原著)。台北市:雙葉書局。陳學志、邱發忠、劉政宏、林宜利、陳荻卿、林奕宏、陳淑蓉譯(2004)。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學富。鄭麗玉、陳秀蓉、危芷芬、留佳莉(2006)。心理學。台北...
代的感覺剝奪(sensory deprivation)實驗研究,發現人類對環境刺激皆有其獨特「激起之適度水準」(optimal level of arousal,OLA),且個體對刺激所做的反應強度,因人而異,多數會避免過多的環境刺激和內在壓力,或尋求較少的刺激經驗,以減少不愉快反應,並藉此獲得適宜的刺激。簡言之,個體唯有在適度刺激的情境才能感到愉快、自在。 參考文獻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2001)。心理學。台北:學富文化。曾育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