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51.51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佛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經典,包括經、律、論等,統稱為「佛經」。《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齋祠跪拜,各成法道,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諸神,咸所統攝,又稱劫數,頗類佛經經。」《二刻拍案驚奇》卷一:「既是值錢的佛經,我們也該看一看;一緣一會,也是難得見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陀的簡稱。佛教徒對得道者的敬稱,也可用作釋迦牟尼的專稱。
佛教: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為釋迦牟尼所創。主張生命是痛苦、無常的,只有息滅貪、瞋、痴,證得圓滿智慧,才能得到真解脫。後漢明帝時由西域傳入中國,流行至今,信徒廣布世界各地,但以亞洲為主。
如佛陀一般仁慈、和氣。如:「佛口蛇心」。
仿佛:似乎、好像。或作「彷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闡揚宗教教義的典籍。如:佛經、《聖經》、《可蘭經》。
曇花一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經裡有這麼一段記載,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舍利弗,曾央請師父講解佛法給他聽。釋迦牟尼要他仔細聽講,此時會場內還有五千個修道人。釋迦牟尼要開始講道時,這五千人起身離開了,釋迦牟尼看了只跟舍利弗說:「我現在要說的佛法,為世所希有,就如三千年才開一次的曇花般珍貴,你們當信勿疑,因為我是不說虛假言語的。」後來「曇花一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或事物一出現便迅速消失。
鏡花水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鏡花水月」原作「鏡像水月」。鳩摩羅什(西元344∼413)為東晉時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佛經家之一,天竺人,七歲時隨母出家,總貫群經,妙解大乘。東晉隆安五年(西元401),鳩摩羅什被後秦王姚興迎入長安,奉為國師,與僧肇、僧嚴一同從事譯經工作,並有系統地介紹佛教義理。當時漢譯佛經日多,但品質不一,內容難解。鳩摩羅什通曉多國語言,譯筆簡潔暢達,為世所重。《遠什大乘要義問答》為鳩摩羅什與慧遠的問答錄,又稱《大乘大義章》、《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書中闡明了大乘佛教的教義,並反覆論述有關法身的問題。佛家把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形成之物稱為「色」,非此四大元素所形成之物則稱為「非色」。凡色,至少具有色...
道貌岸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貌岸然」原作「道貌凜然」。「變文」是唐代時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由散文和韻文交替組成,內容以演繹佛經故事及民間、歷史故事為主。《維摩詰經講經文》是根據《維摩詰經》的故事,敷演而成,形式是先引述一段經文,然後邊講邊唱,有時幾十字的經文,可以鋪陳為數千字。內容敘述維摩詰居士生病了,佛陀欲派一名弟子前往慰問他的病情,但是所有弟子都不敢去,最後文殊菩薩應命前往。文中描述維摩詰居士的外表和情態,形容他的容貌莊嚴肅穆,胸懷坦蕩,心地光明,遠望就像鶴立雞群似的,近觀有如龍來洞口,光彩射人。後來「道貌岸然」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除本義外,也作諷刺用法,用來形容外表故作正經,心中其實不是如此。
寥若晨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恩惟震蕩。行矣倦路長,無由稅歸鞅。■唐.韓愈〈華山女〉詩(據《全唐詩.卷三四一.韓愈》引)街東街西講佛經,撞鐘吹螺鬧宮庭。廣張罪福資誘脅,聽眾狎恰排浮萍。黃衣道士亦講說,座下寥落如明星。華山女兒家奉道,欲驅異教歸仙靈。洗妝拭面著冠帔,白咽紅頰長眉青。遂來陞座演真訣,觀門不許人開扃。不知誰人暗相報,訇然振動如雷霆。掃除眾寺人跡絕,驊騮塞路連輜軿。觀中人滿坐觀外,後至無地無由聽。抽簪脫釧解環佩,堆金疊玉光青熒。天門貴人傳詔召,六宮願識師顏形。玉皇頷首許歸去,乘龍駕鶴去青冥。豪家少年豈知道,來遶百匝腳不停。雲窗霧閣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仙梯難攀俗緣重,浪憑青鳥通丁寧。
盲人摸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經故事說數個盲者各自摸一隻大象,所摸的部位各不相同,然都誤以為自己所知才是大象真正的樣子。後比喻以偏概全,而未能掌握全貌。[例]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正如盲人摸象,仍未能全面掌握。 △瞎子摸象
心花怒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花怒放」這句成語以花朵比喻心情,用「怒放」來形容心情極其高興、快活。如果究其來源,可能是出自於佛經。「心花」一詞本作「心華」,「華」同「花」,以花喻本心之純淨。如《圓覺經》:「心華發明,照十方剎。」意思是說一個人不起惡念,就能真正覺悟,心花豁然開朗,發放光明,照亮整個世界。這裡的「心華發明」,含有「豁然覺悟本性」的意思。後人引用也作「心花怒發」或「心花怒開」。心花能夠怒放、怒發、怒開,當然是本心豁然大悟的結果,此時心情自然是極其快活、開朗,所以後人多以「心花怒放」形容心情極其快活。
對牛彈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牟子(?∼西元79年),本名牟融,東漢人,熟讀經史百家,並精通佛理,許多儒家學者都向他請教有關佛學的問題。不過牟子在對儒家學者講解佛理時,總是引用儒家的經書來作說明,有人問:「您說佛家經典那麼多,內容廣博深厚,為什麼不用佛經講解呢?」牟子答道:「你們對儒家經典的內容很熟,如果我引用儒家經典解釋佛理,你們很容易就能了解。反之,我若是引用佛典,就像對瞎子說各種漂亮顏色,對聾子演奏音樂,一點幫助也沒有。就是師曠那樣的音樂大師,無論技藝多麼精巧,也不能彈奏沒有琴弦的琴;狐貉的皮毛雖然暖和,但也不能溫暖沒有生氣的死人。例如春秋魯國的公明儀,有一次看見一頭牛在吃草,就彈琴給牠聽,可是不管旋律多悅耳動聽,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