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89.15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宗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崇拜景仰,尊以為師。《漢書.卷三○.藝文志》:「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後漢書.卷五七.杜欒劉李劉謝列傳.謝弼》:「中直方正,為鄉邑所宗師。」
2.為眾所尊崇的學者。《後漢書.卷三三.朱馮虞鄭周列傳.朱浮》:「尋博士之官,為天下宗師,使孔聖之言傳而不絕。」唐.顏真卿〈尚書刑部侍郎孫逖文公集序〉:「夫然,信可謂人文之宗師,國風之哲匠者矣!」
3.明、清時對提督學政的尊稱。《初刻拍案驚奇》卷一○:「次年,宗師田洪錄科考,韓子文又得吳太守一力舉薦,拔為前列。」《儒林外史》第三回:「正直宗師來省錄遺,周進就錄了個貢監首卷。」
4.職官名。漢置,掌管訓導宗室子弟之事。《漢書.卷一二.平帝紀》:「郡國置宗師以糾之,致教訓焉。」《晉書.卷五九.列傳.汝南王亮》:「時宗室殷盛,無相統攝,乃以亮為宗師,本官如故。」
〔大宗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宗師〕是〔莊子〕內七篇中的第六篇,該篇主要在衍申〔逍遙遊〕與〔齊物論〕的思想,主張崇法自然之道、齊觀死生終始,以超然物外的「真人」(參見「真人」)做為理想的精神典範。這裡「大」是讚辭,「宗師」是宗主師法的意思,也可說是為人崇法景仰的大師。浩渺宇宙中可為人類萬物宗主師法的,唯道而已,因此「大宗師」或指道,或指足以為宗師的得道者。
  〔大宗師〕全篇約可做四部分看:第一部分論陳莊子學說中理想的精神典範即是真人;第二部分略論死生為同一道體的消息變化;第三部分論足為宗師的永恆之道;第四部分則是以七個寓言,說明死生存亡一體的道理。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部分首先論說真人境界;...
宗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職官名。明清時,由朝廷簡派典試府縣童生的學政,尊稱為「大宗師」。也稱為「學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導、傳授學問或技藝的人。如:「老師」、「教師」、「師徒」。
學習、效法。如:「師法」、「師事」、「師古」。
榜樣、表率。如:「萬世師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稱有專門技藝的人。如:「醫師」、「律師」、「理髮師」、「鋼琴師」。
對道士或僧尼的尊稱。如:「法師」、「禪師」。
軍隊的編制單位。或泛指軍隊。如:「師團」、「誓師北伐」、「班師回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眾人所景仰的對象。如:「文宗」、「詩宗」、「一代宗師」。
相濡以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泉水乾涸,魚兒以口沫互相潤溼。語出《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比喻人同處於困境,而互相以微力救助。也作「濡沫涸轍」、「以沫相濡」。
鞭辟入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鞭辟入裡」原作「鞭辟近裡」。程顥,西元1032∼1085,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北宋洛陽人,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與其弟程頤合稱「二程」,為理學洛派之宗師。程顥著重身體力行的功夫,不只是立身處世和修身養性,做學問也是如此;只要自我鞭策,從自己身上下功夫,才能求得真正的學問。這樣的道理就如同《論語.子張》中所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對自己立身處世的道理加以審問和慎思,那自然一切的行為也都能夠符合「仁」的規範,而無時無刻不為仁了。程顥的這段話見載於《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一.師訓》,後來「鞭辟入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研究學問要自我鞭策,深入精微之處。亦用來形容評論見解深刻透澈。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交互,指兩方面都進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兩地相思」、「相得益彰」。《莊子.大宗師》:「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栩栩如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1>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2>與3>!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注解〕 (1) 莊周:戰國時宋國蒙人,生卒年不詳。曾為蒙漆園吏,故亦稱為「蒙吏」、「蒙莊」、「蒙叟」。與梁惠王、齊宣王、孟子、惠施同時。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追號為南華真人,稱其書為《南華經》。其人生觀崇尚自然無為,逍遙自得;政治觀則歸於無為而治。與老子並為道家思想的宗師,著有《莊子》。 (2) 自喻適志:自快得意。喻,知曉。適志,適意、舒適。 (3) 與:音ㄩˊ,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同「歟」。
冥頑不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醒世姻緣傳》第三九回:「這人想是冥頑不靈,也不曉得宗師的美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