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38081 收藏人次:3088788
1.罪過、不良的行為。《易經.大有卦.象曰》:「君子以遏揚善,順天休命。」《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無不懲,無善不顯。」
2.疾病。《左傳.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易覯。」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內,諸醫不可療。」
3.汙垢、穢物。《左傳.成公六年》:「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周禮.天官.獸醫》:「凡療獸瘍,灌而劀之,以發其,然後藥之養之食之。」
4.糞便。《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昌邑哀王劉髆傳》:「陛下左側讒人眾多,如是青蠅矣。」《隋書.卷七二.孝義傳.田翼傳》:「母患暴痢,翼謂中毒,遂親嘗。」
1.不善的、壞的。《荀子.非相》:「形相雖善而心術,無害為小人也。」
2.粗劣的。《論語.里仁》:「士志於道,而恥食者,未足與議也。」《韓非子.說疑》:「不明臣之所言,雖節儉勤勞,布衣食,國猶自亡也。」
3.醜陋。《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傳.澹臺滅明傳》:「(澹臺滅明)狀貌甚,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文選.謝靈運.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良時不見遺,醜狀不成。」
4.不適、不快。《晉書.卷八○.王羲之傳》:「中年以來,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少,斐逸民跡近在此,君可往問。」
極、甚。《淮南子.墬形》:「其人大面短頤,美須肥。」宋.辛棄疾〈臨江仙.小靨人憐都瘦〉詞:「小靨人憐都瘦,曲眉夫與長顰。」
害。《淮南子.說林》:「病熱而強之餐,救暍而飲之寒,救經而引其索,拯溺而授之石,欲救之,反為。」
1.憎恨、討厭。《論語.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人。」唐.杜甫〈佳人〉詩:「世情衰歇,萬事隨轉燭。」
2.冒犯、觸怒。《水滸傳》第一○回:「我因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刺配到這裡。」《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既在此借宿,不得他。」
3.害怕、畏懼。《韓非子.八說》:「使人不衣不食,而不飢不寒,又不死,則無事上之意。」
4.毀謗、中傷。《漢書.卷四四.衡山王劉賜傳》:「兩人相妒,厥姬乃徐來於太子。」
羞恥。《孟子.公孫丑上》:「無羞之心,非人也。」《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傳》:「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焉。」
參見「心」條。
如何、怎麼。《左傳.桓公十六年》:「棄父之命,用子矣!」唐.柳宗元〈愚溪對〉:「然以吾之愚,而獨好汝,汝得避是名耶?」
表示驚訝的語氣。《孟子.公孫丑下》:「!是何言也!」
良言一句三冬暖,語傷人六月寒     
瀏覽人次:47059 收藏人次:2529083
一句好話,即使在嚴冬中也可讓人溫暖;一句傷人的話,縱使在炎熱的六月也會使人感到心寒。例:良言一句三冬暖,語傷人六月寒,講話做毋得信嘴出。(良言一句三冬暖,語傷人六月寒,不可隨口亂說。)
不悛     
瀏覽人次:34614 收藏人次:6194006
有過卻不肯悔改。《宋史.卷二六六.王化基傳》:「若授以遠方牧民之官,其或怙不悛,恃遠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訴。」《東歐女豪傑》第二回:「野蠻政府,怙不悛,偏要和我們為難。」也作「怙不改」。
好逸     
瀏覽人次:24177 收藏人次:4227891
貪圖安逸,憎勞動。《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下.郭玉傳》:「其為療也,有四難焉:……好逸勞,四難也。」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三.烏寶傳》:「寶好逸勞,愛儉素,疾華侈。」
如仇     
瀏覽人次:16377 收藏人次:493716
憎恨邪的人或事如同仇敵一般。「仇」文獻異文作「讎」。《舊唐書.卷一七九.孔緯傳》:「緯器志方雅,嫉如讎。」也作「疾如仇」、「疾若仇」、「嫉若仇」。
不赦     
瀏覽人次:12395 收藏人次:355658
源自於法制史名詞「十」的一種生活用語,指唐律中規定凡犯十者,不適用八議等減刑規定,而且遇到大赦也不能赦免(常赦所不原),亦即「十不赦」。
揚善     
瀏覽人次:11921 收藏人次:823358
語本《禮記.中庸》:「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而揚善。」隱藏他人的過失,宣揚他人的善行。《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難得這好人,又忠厚,又老實,又且知情識趣,隱揚善,千百中難遇此一人。」也作「掩揚善」。
    
瀏覽人次:8714 收藏人次:160887
做壞事一定會得到不好的報應。如:「父母從小便教導我們『善有善報,報』的觀念,叫我們千萬不可做壞事。」
貫滿盈     
瀏覽人次:8696 收藏人次:1281910
所作罪如繩貫錢,已周遍滿溢。語本《書經.泰誓上》:「商罪貫盈,天命誅之。」比喻罪大極,末日已到。元.無名氏《硃砂擔》第四折:「你今日貫滿盈,有何理說!」也作「稔貫盈」、「稔禍盈」、「稔罪盈」。
人性善     
瀏覽人次:8046 收藏人次:0
  中國歷代思想家對人性善的爭辯眾說紛紜,可歸納為性善說(孟子、許慎、班固、李翶、陸象山、王陽明、王夫之、戴震、焦循);性說(荀子、杜牧、袁枚、俞樾);性無善無說(老子、莊子、告子、蘇賦、王安石、朱世卿);性有善有說(性善混)(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世碩、揚雄、王充);性三品說(董仲舒、賈誼、韓愈、皇甫湜)等五種。
1.性善說:孟子從價值層次判定人性本善,認為人心皆有四端,曾舉人乍見孺子將掉入井中即施予援手為例,說人有不忍人的怵惕惻隱之心,並以人的手足四肢來比喻善端存於身,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