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惡 - 教育百科
ˋ
播放
部 + 8 畫 = 12 [一]ě[二]è[三]wū[四]wù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壞、不好。與「善」相對。如:「惡人」、「惡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2. 醜。如:「醜惡」。
  3. 凶狠。如:「惡犬」、「凶惡」、「惡毒」。
  4. 壞事、犯罪的行為。如:「罪惡」、「作惡多端」、「惡貫滿盈」。
注音:
解釋:

討厭。如:「可惡」、「厭惡」、「深惡痛絕」。

注音:
解釋:

怎麼、何,表示疑問。通「烏」。如:「惡乎」。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惡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è
解釋:
  1. 不良善的、壞的。與「善」相對。
    【例】邪惡、惡毒、面善心惡
  2. 罪過、不良的行為。
    【例】作惡多端、隱惡揚善
  3. 粗劣的。
    【例】惡衣惡食
  4. 醜陋。
    【例】醜惡
注音:
漢語拼音: ě
解釋:
  1. 反胃想吐的感覺。
    【例】惡心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憎恨、討厭。
    【例】嫌惡、憎惡、厭惡
  2. 羞恥、恥辱。
    【例】羞惡之心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如何、怎麼。
    【例】棄父之命,惡用子矣!(《左傳.桓公十六年》)
  2. 嘆詞。表示驚訝的語氣。
    【例】惡!是何言也!(《孟子.公孫丑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è
解釋:
[名]
1.罪過、不良的行為。《易經.大有卦.象曰》:「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無惡不懲,無善不顯。」
2.疾病。《左傳.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惡易覯。」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內惡,諸醫不可療。」
3.汙垢、穢物。《左傳.成公六年》:「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周禮.天官.獸醫》:「凡療獸瘍,灌而劀之,以發其惡,然後藥之養之食之。」
4.糞便。《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昌邑哀王劉髆傳》:「陛下左側讒人眾多,如是青蠅惡矣。」《隋書.卷七二.孝義傳.田翼傳》:「母患暴痢,翼謂中毒,遂親嘗惡。」
[形]
1.不善的、壞的。《荀子.非相》:「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
2.粗劣的。《論語.里仁》:「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韓非子.說疑》:「不明臣之所言,雖節儉勤勞,布衣惡食,國猶自亡也。」
3.醜陋。《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傳.澹臺滅明傳》:「(澹臺滅明)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文選.謝靈運.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良時不見遺,醜狀不成惡。」
4.不適、不快。《晉書.卷八○.王羲之傳》:「中年以來,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少惡,斐逸民跡近在此,君可往問。」
[副]
極、甚。《淮南子.墬形》:「其人大面短頤,美須惡肥。」宋.辛棄疾〈臨江仙.小靨人憐都惡瘦〉詞:「小靨人憐都惡瘦,曲眉夫與長顰。」
[動]
害。《淮南子.說林》:「病熱而強之餐,救暍而飲之寒,救經而引其索,拯溺而授之石,欲救之,反為惡。」
注音:
漢語拼音: ě
解釋:
參見「惡心」條。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憎恨、討厭。《論語.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唐.杜甫〈佳人〉詩:「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2.冒犯、觸怒。《水滸傳》第一○回:「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刺配到這裡。」《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既在此借宿,惡不得他。」
3.害怕、畏懼。《韓非子.八說》:「使人不衣不食,而不飢不寒,又不惡死,則無事上之意。」
4.毀謗、中傷。《漢書.卷四四.衡山王劉賜傳》:「兩人相妒,厥姬乃惡徐來於太子。」
[名]
羞恥。《孟子.公孫丑上》:「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傳》:「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代]
如何、怎麼。《左傳.桓公十六年》:「棄父之命,惡用子矣!」唐.柳宗元〈愚溪對〉:「然以吾之愚,而獨好汝,汝惡得避是名耶?」
[歎]
表示驚訝的語氣。《孟子.公孫丑下》:「惡!是何言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vil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惡」或「罪惡」在哲學中有多重涵義:道德的惡(moral evil)指對人的尊嚴、價值、財產,以及和諧的人際關係等所造成的傷害,或是對道德律的觸犯;肉體上的痛楚、心靈上的折磨及人生中的苦難也是「惡」;自然的災難,如瘟癘、地震、颱風等是「自然的惡」(Natural Evil);所有的被創造物不完滿、有限性及偶發性是形上的惡(Metaphysical Evil)。
  在哲學中,有關惡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人性善惡的問題;另一是惡的出現是否足以證明上帝並不是仁慈(benevolence)與全能(omnipotence)的創造者。前者是倫理學的問題,後者是宗教哲學的問題。
  有關人性善惡的問題,見於有關孟子、荀子等的主張。
  在宗教哲學中,惡的出現與上帝所特有的屬性產生了矛盾和衝突。假如上帝具備全善、全能及無所不知等特性,世界上怎麼會有各種的惡?上帝怎麼能容忍惡的存在?是否能從惡的存在證明上帝原來並非全善、全能及無所不在?許多人論證惡的出現和全善、全能及無所不知的上帝並不矛盾;他們的論證有下列幾點:
  第一,惡並不是真實的存在,只是人類的幻覺,沒有客觀的基礎。這樣的觀點其實並沒有解決問題,因為即使所有的惡都是幻覺,這個幻覺本身仍然是惡。
  第二,惡本身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independent reality),而是善的缺失。但這樣的觀點並不能解釋為什麼善會有缺失。
  第三,惡的存在可以幫助善的完成,如為了要讓身體健康,讓身體遭到痛楚的手術乃是必要的,為了要建設一個更好的社會,流血的戰爭是必要的。這個論證無法說明為什麼上帝一定要透過令人痛苦的方式來完成善。
  第四,惡的存在是為了顯示善,例如道德的善之所以能出現,正在於人能克服道德上的惡,假如沒有道德的惡,就沒有道德的善。再如勇敢的行為出現於對困難、危險和恐懼的克服,如果沒有這些惡,又何來勇敢的善?這個論證的缺失,在於無法保證大規模和嚴重的惡必然能為人類所克服。
  第五,惡的存在是因為上帝賦予了人類和天使選擇的自由,人和天使有了這樣的自由,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而自由的賦予本身是善。但這樣的觀點只能解釋道德上的惡,不能解釋自然界的惡和形上的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o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不好的,兇狠的。
    例如:惡人無膽。Ok-lâng bô-tánn. (越是窮兇極惡的人膽量越小。)
  2. [形] 不好的。
    例如:惡報 ok-pò、病情惡化 pēnn-tsîng ok-huà。
  3. [動] 對人兇狠。
    例如:伊干焦會惡我,毋捌惡人。I kan-na ē ok--guá, m̄-bat ok--lâng. (他只會對我兇,不曾兇別人)
反義詞:
音讀: òn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