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美 - 教育百科
ˇ
播放
ˊ
部 + 3 畫 = 9 měi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好、善。如:「美好」、「完美」、「鮮美」、「美德」、「物美價廉」。
  2. 漂亮。如:「華美」、「貌美」、「美麗」、「美人」。
  3. 誇讚、誇獎。如:「讚美」、「稱美」、「美言幾句」。
  4. 得意。如:「少臭美了!」
  5. 泛指好的德性、事物等。如:「君子有成人之美。」
  6. 使變好、變善。如:「養顏美容」、「美化環境」。
  7. 美國的簡稱。如:「中、美、英、法」。
  8. 美洲的簡稱。如:「南美」、「北美」、「歐美國家」。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美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ěi
解釋:
  1. 形貌漂亮、好看的。與「醜」相對。
    【例】美貌、美景、美麗
  2. 使變美麗。
    【例】養顏美容
  3. 美國的簡稱。
    【例】他打算畢業後赴美深造。
  4. 美洲的簡稱。
    【例】北美、南美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ěi
解釋:
[形]
1.漂亮、好看。如:「華美」、「貌美」、「美男子」、「她長得十分甜美。」
2.好、善。如:「美德」、「鮮美」、「完美」、「價廉物美」、「盡善盡美」。
3.得意。如:「少臭美了!」
[名]
1.漂亮的女子。《詩經.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2.泛指好的德性、事物等。如:「君子有成人之美」。《管子.五行》:「然後天地之美生。」
3.美育的簡稱。如:「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
4.美國的簡稱。如:「中、美、英、法。」
5.美洲的簡稱。如:「南美」、「北美」、「歐美國家」。
[動]
1.誇讚、褒獎。如:「讚美」。《韓非子.五蠹》:「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
2.使變善變好。如:「養顏美容」。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eauty
作者: 劉文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美」指的是足以引起人類愉悅或讚賞的事物或事物之屬性。依含義廣狹不同而有三種基本意義:其一為包括道德之美;其二以能激發美感經驗者為限;其三則限於由視覺所看到的事物。
  在古代的理論中,都主張美包含在各部分的比例和安排之中。這種理論由畢達哥拉斯學派(Pythagoreans)所創始,被稱為歐洲美學中的偉大的理論(大理),得到非常廣泛的承認,從西元前五世紀開始盛行,直到十七世紀,在長達二十二個世紀的期間,曾補充若干主張,也曾受到質疑與批評。
  說明大理時,通常關涉的命題包括:(1)美必須透過理性;(2)美的本性在於數量;(3)有玄學的基礎,即大理在於數目和比例中看出一種幽深的自然律,一種存在的原理;(4)美是美妙事物的客觀特性;(5)美是一種極大的利益,這點一切時代都認同,美被視為有重要價值。十八世紀以後,美從自然的性質轉移到藝術的性質。
  大理所受到質疑的包括:美的客觀性問題,即美不只包含在比例之中,不僅存在於對象中,而是存在於對象與人的視覺之間,精緻與優雅不同於美,且不下於美,甚至能取代美,美是非理性的。這個演變,具有累積性的效果,即是為美的概念之相對化與主觀化鋪路。霍布斯(Th. Hobbes)主張:美源於教養、經驗、記憶和想像。
  這種質疑的看法自古即有,到十八世紀攻擊更顯犀利,而至有威脅性,主因在於品味轉變。巴洛克和浪漫主義的文藝出現後,贏得不少附和者,二者都完全是非古典的;但是古典藝術早就形成了大理的基礎,古典主義將辨識美的能力歸之於理性,十八世紀則歸之於想像、品味,或是偶爾假定的一種特別的「美的感覺」。無法與潮流妥協之結果,即淪入無關緊要之列。
  一般而言,十八世紀的美學家們,或是揚棄美的一般性理論,或是只接受有關美感經驗之心理學的解釋,不過大理還是有其支持者。在啟蒙時代過後,各種關於美的一般性理論又興盛起來。在十九世紀前半期,古老的學說以新的面貌出現,主張美便是觀念的顯現,赫爾巴特(J.F. Herbart, 1776~1841)發展出一套建立在形式概念基礎上的美學體系,過去在大理中用到的「比例」一字,現在則用「形式」,但到十九世紀中葉後便開始減弱。
  到了二十世紀,給十八世紀所提出的批評下結論為:美現在被認為是如此這般的錯誤概念,對任何理論都不是穩當的基礎。它並非藝術最重要的目標,藝術應在於刺激人們勝過於以美取悅人們,而其震撼人心的效果大可由包括醜在內的、美以外的手段來達成。
  因此,在二十世紀關於美學的論著裡,美已很少用到,美的地位已經被另一種狹義的名辭所取代(顯然是「美感的」這個辭)。不過,「美」這個字和概念,還是保留在口語之中,在實際上仍然應用,但不在理論裡。兩千年來,美的意義演進如下:
  1.美的概念乃是由廣義的美,演變到一種純粹審美的概念:廣義的概念,把品德之美也概括到美的領域中。狹義的美,則變成一種專屬於審美的美。
  2.從一般性的美的概念,轉變到古典美的概念:美的概念即使縮小到純審美的範圍,其實還有其廣義的一面。尤其到了十八世紀,單純的一般性的「美的」(beautiful)一辭,已不足涵蓋其餘,如優雅、生動、雄偉等形容詞。因此,「古典」一辭,反而較能加以涵蓋。雖然古典美也仍只是廣大意義中的美的一小部分,但有其重要性。
  3.從世界之美演變到藝術之美:古代希臘人認為美乃是自然界的一種屬性。相信世界是美好的,而人類的手藝則可能、或許、理當是美好的。觀點改變的徵兆在古代已顯端倪;到了近代,藝術美的地位日漸增強;十九世紀有自然美與藝術美的雙重肯定;二十世紀的貝爾(Clive Bell, 1881~1964)則認為美只存在於藝術之中。
  4.從由理論了解之美,演變到由本能所領會之美:以往許多個世紀,認定藝術品之所以美,乃是由於它們符合成法,且能由理性去理解。但在十八世紀美的理論中,趣味連同想像取代了理性地位,美被認為是類似本能的某種事物,浪漫的趣味取代了古典趣味。十九世紀則產生折衷的見解,認為趣味與想像導致美,和法則與理性的思考導致美的情形是一樣的。
  5.從對於美的客觀理解,轉變到主觀的領會:雖然客觀的理解長期得勢,但其間審美的主觀主義也經多次提出,不過到了近代,主觀主義才真正得勢。之後,大多數的美學家,在原則上關於美雖然都採取了主觀論的立場,但實際上卻依舊在尋求其客觀、普遍的因素。
  6.從美的盛大演變到美的沒落:於美的盛大信仰時期,歷時甚久,一直維持到十八世紀,然後沒落。首先,當美被以主觀性解釋之際,已失去其偉大性中某種因素;其次,當微妙、生動、雄偉等與美畫分開來以後,美又喪失了大片的疆土;最後,許多世紀以來,美都與古典主義的形式搭配在一起,但在十八世紀間,由於人們偏愛浪漫主義的形式,這些古典美的形式又失掉了它們部分的動人之處。依照司托尼茨(J. Stolnitz)的觀察,美已經自當代的美學中撤離,甚至消失了。
  總之,美的理論起源很早,而其後的歷史只不過是經歷一些批評、限制和修正而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漂亮、好看。
    例如:美人 bí-jîn。
  2. [形] 好、善。
    例如:完美 uân-bí。
  3. [名] 洲名國名的簡稱。
    例如:美國 Bí-kok、美洲 Bí-tsiu。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