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44.297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逐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隨時間遷移而漸進變化。如:「他的視力逐漸衰退。」《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使喚的人,鋪中現有,逐漸再討便是。」
逐漸調整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樂用語。逐漸調整法是美國近代作曲家史帝夫.賴克(Steve Reich, 1936-)所發展出來的一種作曲技巧。這種技巧是把一個樂團分成兩個隸屬小組,樂曲開始時,兩組用同一種速度、同一種節奏形式演奏,然後其中一組逐漸把速度加快,直到兩組的速度完全不相等為止,經過一段不相等及不協調之發展後,兩組又慢慢回歸合併,到原來的速度及開始時的節奏型。史帝夫.賴克在他的作品《鋼琴調整階段》(Piano Phase, 1967)、《四個風琴》(Four Organs, 1970)和《擊鼓》(Drumming, 1971)中,都成功地示範出這種技巧所造成的風格和創意。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逐漸:隨著時間或順序而漸生變化。如:「如果再不戒菸,你將會逐漸失去健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逐步的、慢慢的。如:「漸漸」、「逐漸」、「循序漸進」、「漸入佳境」。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種剛性的結構,所謂層次,並沒有截然的界限,層次與層次之間是相互疊合,互相交叉的,隨著某一項需要的強度逐漸降低,另一項需要將逐漸上升。 此外,可能有些人的需要始終維持在較低的層次上,而沒有向上一層次發展的機會。各項需要的先後順序,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即使兩個行業相同的人,也並不見得有同樣需要,正所謂世界上沒有兩片同樣的葉子。層次理論最大的作用在於,它指出了每個人都有需要。身為主管人員,為了激勵下屬,必須要瞭解其下屬要滿足的是什麼需要。不論主管人員採取...
艾瑞克森(E._Erikson)人格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像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裏,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 活的主動性。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艾瑞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像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衝突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
否極泰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況壞到極點後逐漸好轉。《紅樓夢》第一三回:「嬸嬸好痴也。否極泰來,榮辱自古週而復始,豈人力能可常保的。」也作「否極必泰」、「否極泰至」、「否極生泰」、「否去泰來」、「否終則泰」、「否終而泰」、「否往泰來」、「泰來否極」、「泰來否往」。
暴殄天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即商王「紂」。商紂,商朝最後一任君王。名辛,為帝乙的兒子,史稱為「紂王」。曾平定東夷,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國統一的規模。雖材力過人,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遂導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商者八百;戰於牧野,紂軍敗,自焚於鹿臺。 (5) 暴殄天物:暴殄,不愛惜、任意糟蹋。天物,鳥獸草木等自然界生物。殄,音ㄊ|ㄢˇ。 (6) 烝民:眾民、百姓。 (7) 逋逃:逃亡的罪人。逋,音ㄅㄨ。 (8) 淵藪:比喻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淵,魚所居之處。藪,音ㄙㄡˇ,獸所聚之處。
嗤之以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嗤之以鼻」的「嗤」有譏笑之意。今天在用「嗤之以鼻」這句成語時,特別強調用鼻子出聲來嘲笑別人,表示鄙視與不屑。這四個字的組合,目前可以看到較早的文獻資料是晚清小說《黃繡球》。清朝末年,中國社會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各方面都產生了劇烈的變化,婦權問題也逐漸受到矚目。《黃繡球》這部小說就是在描述當時婦女生活的狀況,以及新女性從事改革運動的困難,並藉以反映當時新舊社會交替之下,中國婦女爭取婦權的艱辛歷程。小說的重心特別擺在「放足」與「讀書」兩個當時婦女最急須改善的問題上,而「黃繡球」便是這部書的主角。原本是舊時代婦女的她,因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開始從事婦權的改革運動。先從鼓吹婦女解放纏足開始,進而興...
東施效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制度、禮樂崩壞,各國霸主逐漸興起。孔子因此開始周遊列國,勸說各國君主施行仁道,希望能振興時弊,解決亂象。而孔子從魯國西行到衛國去的時候,弟子顏淵就問魯國的太師:「夫子此行結果會是如何?」太師回答說:「因為時代不同,禮法也隨著環境而有所改變,必須懂得變通才行。像孔子這樣的用心良苦,是出自於對社會的責任,但是以前許多的制度現在已經不再適用。這就和東施模仿西施一樣。在越國有個美女名叫西施,向來犯有心痛的毛病,每次心痛時,她總是輕輕地按住胸口,微微地皺著眉頭。有一次,同里中的醜女看見後,認為這樣的動作很美,於是也學西施捧心皺眉,自以為也很美。然而鄉里中的富人看見後,卻因此緊閉門戶而不出門;貧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