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京胡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jīng h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īng hú
解釋:
樂器名,擦弦樂器,張二弦。竹製琴筒,音色高亢,主要用於京劇伴奏,故得名。早期有「胡琴」、「二鼓子」之稱。京胡從徽戲中的徽胡發展而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京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國樂胡琴類:
又叫吊鬼子可分西皮琴與二黃琴,京劇使用最多,沒有它的幫腔皮黃就沒辦法唱,北管福祿因為唱皮黃所以用量也很大,傳統演奏手法有裏、連、墊、補、托、隨、帶、入等八要。
客家擦弦:
京劇使用最多,沒有它的幫腔皮黃就沒辦法唱,傳統演奏手法有裹、連、墊、補、托、隨、帶、入等八要。
資料來源: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吊鬼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