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侏儒黑猩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ygmy Chimpanzee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Pan paniscus (Schwartz, 1929)
形態:
體型與黑猩猩類似,四肢長、耳小、額頭高,頭頂兩側毛長,毛色為黑色;頭軀幹長70~82.8公分,無尾,雌性體重27~38公斤,雄性37~61公斤。
分布:
薩伊中部到剛果南部與西部。
生態習性:
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原生林,白天活動,自清晨起先在樹上,再下到地面,走到另一棵樹上,如此交替移動,一天活動距離2.4公里,晚上在樹上做窩休息;群居性,個性較黑猩猩平和,一群約40~120隻個體,活動範圍約22~68平方公里,族群密度約每平方公里2隻,年輕雌性在群內小群間自由移動,小群約有2~15隻,最多40隻個體,發情期約46天,生殖間隔約1年,一胎1仔,懷孕期約220~230天,出生時體重1~2公斤,雌性9歲性成熟。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目:
靈長目(Order Primates)
科:
猩猩科(Family Pong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侏儒黑猩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