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膏腴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gāo y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āo yú
解釋:
1.形容土地肥美。漢.賈誼〈過秦論〉:「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後漢書.卷四一.第五鍾離宋寒列傳.宋均》:「今諸國之封,並皆膏腴,風氣平調,道路夷近。」
2.比喻事物豐富、華美。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遂使繁華損枝,膏腴害骨,無貴風軌,莫益勸戒。」 
3.富貴人家。南朝梁.鍾嶸〈詩品序〉:「至於膏腴子弟,恥文不逮,終朝點綴,分夜呻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膏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相反詞 貧瘠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