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地球日 - 教育百科
ˋ
ˊ
ˋ
  • 漢語拼音 dì qiú rì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ì qiú rì
解釋:
  1. 由美國民眾發起,定於每年四月二十二日,為潔淨地球的宣傳活動日。主要訴求是呼籲世人過簡單和平的生活及還給下一代無汙染的環境。後獲得世界各國的響應。
    【例】實行垃圾分類,是響應地球日的具體行動。 △世界地球日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地球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ì qiú rì
解釋:
潔淨地球的宣傳活動日,定在每年四月二十二日。參見「世界地球日」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地球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arth Day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為保護地球環境,並強調由地方展開行動的一股由下而上的力量,於1970年由美國史丹福大學學生丹尼斯.貝斯所發起,並定下4月22日為「地球日」,當時曾舉行大規模市民活動,例如紐約市的「行人徒步區」活動及舊金山市的「生態博覽會」等。90年代由於「全球變遷」問題受到注目,地球日的規模更加擴大,迄今有145國及地區的二億人共同參與每年的地球日活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地球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