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黑櫛蛇尾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黑櫛蛇尾
英文名: Ophiocoma erinaceus
描述:
俗稱黑陽燧足、蛇星,閩南語俗稱海蜈蚣、海時鐘,英名Spiny brittle star。體盤直徑約可達2.5公分,反口面(背部)呈黑色至黑褐色,有些個體具有淡色的花紋,表面有許多微細的顆粒突起,口面(腹面)亦呈黑色,間輻區顆粒少,而為細鱗片所覆蓋。腕足5隻,長約可達12公分,白天呈黑色至黑褐色,夜間會出現灰色的斑塊,有些具有白邊,管足呈橘色至紫紅色。背腕板呈扇形,寬度大於長度,上有小疣。腹腕板橢圓形,側腕板上亦密佈細疣,觸手鱗2個,腕棘3至4個,平滑且粗長,有些末端會膨大如火柴棒,靠背腕板之腕棘較細小。口楯略成橢圓形,側口板呈三角形。口棘4個,第2個較扁。齒棘3列成簇,排成方形,牙齒4個,方形。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海域,包括馬斯克林盆地、馬達加斯加、坦桑尼亞、肯亞、紅海、阿曼、西印度洋、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印尼、菲律賓、臺灣、日本、澳大利亞、西南太平洋、夏威夷等地區,為常見種,臺灣各地岩礁海岸經常可見。
作者: 陳育賢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