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底棲動物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enthic Fauna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生活在水域底質表面或內部的動物的總稱。底棲動物的種類繁多,體型變化很大,而且分布廣泛,一般水體中都有其蹤跡。其中以大型底棲動物(體長大於1mm者),最引人注意。淡水中常見的種類有:水生昆虫、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扁蟲和圓形動物;其中水生昆虫是淡水底棲動物的主要類群,常見的有蜉蝣目、蜻蜓目、雙翅目、毛翅目等的幼虫;水生昆虫對水質改變的反應非常敏感,其種類組成和群聚結構特徵,可做為水質污染的指標。海洋底棲動物的種類更多,常見有海綿、珊瑚、扁虫、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棘皮動物、魚類等,其中許多種類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此外,由於底棲動物的活動力低,在底質上攝食和活動,許多種類可累積污染物質或對污染物的反應敏感,因此常被當做環境污染的指標生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底棲動物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