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斲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uó
解釋:
  1. 砍、削。
    【例】斲冰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uó
解釋:
[名]
斧頭。《左傳.成公二年》:「孟孫請往賂之,以執斲、執鍼、織紝皆百人。」
[動]
1.砍、削木。《莊子.天道》:「輪扁斲輪於堂下。」《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傳.序》:「漢興,破觚而為圜,斲雕而為朴。」
2.雕飾。《淮南子.本經》:「木工不斲,金器不鏤。」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砍、削。《說文解字.斤部》:「斲,斫也。」《廣韻.入聲.覺韻》:「斲,削也。」《莊子.天道》:「輪扁斲輪於堂下。」《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序》:「漢興,破觚而為圜,斲雕而為樸。」
2. 雕飾。《玉篇.斤部》:「斲,雕也。」《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淮南子.本經》:「木工不斲,金器不鏤。」
3. 斧頭。《左傳.成公二年》:「孟孫請往賂之,以執斲、執鍼、織紝皆百人。」
注音: ㄓㄨㄛ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斲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