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想當然耳 - 教育百科
ˇ
ˊ
ˇ
  • 漢語拼音 xiǎng dāng rán ěr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ǎng dāng rán ěr
解釋:
耳,語末助詞,無義。想當然耳表示雖然未必真的有這種事,但是推測它必然如此。《後漢書.卷七十.孔融傳》:「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宋.龔頤正《芥隱筆記.殺之三宥之三》:「東坡試刑賞忠厚之至論,其間有云:『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梅聖俞以問蘇出何書。答曰:『想當然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想當然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