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德國麻疹 - 教育百科
ˊ
ˊ
ˊ
ˇ
  • 漢語拼音 dé guó má zhě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é guó má zhěn
解釋:
  1. 一種由濾過性病毒感染的疾病。潛伏期通常為二十天,發病時輕微發燒,全身出現粉紅色不規則的丘疹,且上後頸部、耳後、頸側的淋巴腺會腫脹、疼痛。得病後經過十四天至二十天發病症狀後,由病人身體自生抗體而痊癒。婦女若在懷孕三個月內得病,則可能會產下先天性畸形兒。
    【例】婦女宜接種德國麻疹疫苗,以免懷孕時染病生下畸形兒。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德國麻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é guó má zhěn
解釋:
病名。與一般麻疹不同,係由濾過性病毒感染。潛伏期通常十二到二十一天,發病時輕微發燒,全身呈扁平粉紅色的斑點,且上後頸部、耳後、頸側的淋巴腺會腫脹、疼痛。得病後經過十四至廿天發病症狀後,由病人身體自生抗體而痊癒。婦女在懷孕三個月內得病,可能造成先天性畸形兒。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德國麻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