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潛伏期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ián fú qí
解釋:
  1. 從病原侵入寄主,到寄主首次出現病徵前的一段時期,稱為「潛伏期」。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潛伏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ián fú qí
解釋:
接觸致病原(包括微生物、化學製劑、輻射等)至身體出現明顯症狀或徵候之間的一段時間。疾病潛伏期可能短至不到一天,或者長達數十年。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潛伏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cubation Period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傳染性因子侵入生物體至出現病徵及症候的一段時間。因各種傳染病的潛伏期不同,故有關潛伏期長短之評估在傳染病病因之解明、檢疫及相關防治計畫與措施之擬定具重要意義。此外""latent period""之中譯也叫潛伏期,不過它係指接觸到非傳染性因子起至暴露者出現異常之臨床上病徵現象時之一段時間;而誘導期(induction period)則指接觸因子起到暴露者開始致病,此致病為較廣義指包括生理上異常,而非單指臨床上有病徵。在使用上,induction period與latent period不宜相混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潛伏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incubation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電腦病毒自侵入電腦系統起至發作之時間。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潛伏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