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新幾內亞盲蜥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ew Guinea Blind Skink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Dibamus novaeguinea (Dumeril & Bibron, 1839)
形態:
全長最大約30公分;身體細長形,四肢闕如,外表看不見耳孔,額鱗前的鱗片癒合成1大片吻鱗,上睫鱗與眶上鱗癒合成1大片長形的眼鱗並蓋住眼睛,額鱗及頂間鱗大形,後頭部為圓鱗,每側各具1長1小的上唇鱗及1片長形的下唇鱗;雄性個體在肛孔前,有一具長型鱗片呈三角形的後腳痕跡,翻開後可見一大型肛前孔,尾短而鈍;全身背面帶紫的褐色,腹面灰白色。
分布:
由印度的尼古巴群島(Nicobar Is.)到新幾內亞島一帶。
生態習性:
出沒於熱帶雨林區,地棲性,會於地下掘洞而居,其卵橢圓形為硬殼卵,產於倒木上。
目: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科:
盲蜥科(Family Dibamidae),Dobamids, Old World Burrowing Lizard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新幾內亞盲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