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流星蛺蝶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流星蛺蝶 Dichorragia nesimachus formosanus Fruhstorfer, 1909 Dichorragia nesimachus formosanus Fruhstorfer, 1909 流星蛺蝶,又稱電蛺蝶。 中大型蝶種,雄蝶前翅長約35mm,雌蝶約40mm。 成蟲全年可見,分布於平地至海拔2500公尺山區。 幼蟲主要取食清風藤科之筆羅子Meliosma rigida,山豬肉M. rhoifolia,薄葉泡花樹M. callicarpaefolia。成蟲飛行迅速,會吸食樹液、腐果以及動物糞便,雄蝶具領域行為。
知識 1:
皆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流星蛺蝶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中文屬名: 流星蛺蝶屬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科名: 蛺蝶科
中文亞科名: 絲蛺蝶亞科
中文族名: 秀蛺蝶族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種小名: nesimachus
拉丁族名: Pseudoergolini
拉丁亞科名: Cyrestinae
拉丁亞綱名: Pterygota
拉丁科名: Nymphalidae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中文總科名: 鳳蝶總科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亞種名: formosanus
拉丁屬名: Dichorragia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臺灣
中文目名: 鱗翅目
拉丁目名: Lepidoptera
中文亞綱名: 有翅亞綱
拉丁綱名: Insecta
拉丁總科名: Papilion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流星蛺蝶
英文名: Dichorragia nesimachus formosanus
描述:
中型蛺蝶。軀體黑褐色,腹部腹側有小白點。下唇鬚第2節外側有白紋。前翅直角三角形。後翅圓形。翅背面底色黑褐色,翅面上有許多短線紋及白色、淺藍色斑點。翅外側有V形紋紋列,其內側有黑色斑點列,外側有小白點列。翅面內側佈滿藍、紫色小點。前翅亞前緣中央有數白色短線。翅腹面底色較淺,白紋較鮮明。翅內側斑點較稀疏、色調較淺。前翅中室內有兩條淺色短條。後翅外側黑色斑點列明顯。
分布:
臺灣本島低、中海拔地帶,龜山島也有記錄。臺灣以外見於中國大陸南部、喜瑪拉雅、中南半島、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等地。
作者: 徐堉峰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