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大眼擬深海蠕鰻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大眼擬深海蠕鰻
英文名: Parabathymyrus macrophthalmus
描述:
體粗且短,呈圓筒狀,尾部略窄。頭部略大,吻部相當短且鈍。背鰭起點在胸鰭基部上方至胸鰭後方,臀鰭起點位於體中央略前。前鼻孔呈管狀,後鼻孔位於眼部前上方,口裂略往後延伸至眼部後方,眼間距相對較寬,鰓孔位於胸鰭基部,向上延伸不超過胸鰭基部中央。牙齒皆短,前上頜齒約7-8列,閉口時曝露在外,犁骨齒形成一短三角形齒落,上頜齒2-3列,往後漸為單列,下頜齒5-6列,往後漸為單列。全長為頭長之6.2- 6.6倍,為軀幹長之3.9-4.7倍,為背鰭前長之4.7-6.2倍,為臀鰭起點之2.4-2.7倍,為尾長之1.6-1.7倍。頭長為吻長之6.1-7.2倍,為眼徑之5.5-6.5倍,為口裂之3.0-3.8倍,為眼間距之4.3-5.2倍,為胸鰭長之2.4-2.9倍。側線孔列完全,臀鰭前側線孔37-40,全部側線孔約127-130。脊椎骨式9(背鰭前)/39-44(臀鰭前)/129-137(全部)。經檢視發現台灣的本種標本相當稀少,多數為短吻擬海糯鰻(P. bracnyrhynchus)之誤鑑。
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日本至南中國海各國以及東印度洋的印尼地區。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