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三棘帶鮋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三棘帶鮋
英文名: Taenianotus triacanthus
描述:
體甚側扁,卵圓形,背緣隆起。頭短而高,眼後背緣圓突,眼後背緣斜直。眼較小,眼球上緣達背緣;眼間距狹窄。口大,亞上位,斜裂,上下頷等長,上頷骨延伸至眼眶下方後緣。上下頷及鋤骨具細齒,腭骨具細齒。無鼻棘。頭部棘與稜低弱。眶上稜下緣具1棘,低且鈍。眶下稜低弱。前鰓蓋骨2棘,弱且鈍。鰓蓋骨具2輻射狀稜,末端各具1小而尖棘。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無脈棘。體鱗退化且埋於皮膚下,鱗片後方具1細棘,頭部無鱗。側線前半部斜直。背鰭起始於眼眶後緣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具硬棘 XII,軟條 11;臀鰭起始於背鰭軟條部起點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具硬棘 III,軟條7;胸鰭長大,下側位,無鰭條分離,末端延伸至臀鰭中部,軟條14;腹鰭胸位,具硬棘 I,軟條5;尾鰭圓形。體色多變,包括黑色、粉紅色、黃色、白色及棕色。(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由東非到加拉巴哥群島,北至琉球與夏威夷群島,南至澳洲與 Tuamoto 島。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