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中華鱉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中華鱉
英文名: Pelodiscus sinensis
描述:
中華鱉就是我們所通稱的「鱉」,在台灣人工養殖的歷史極久,從日據時代即開始有相當養殖規模,是一種重要的經濟性水產動物,在貿易市場上與餐桌上都極常見,相關的加工產製品亦不少,每年由台灣輸出的活體及產製品數量不少。因具有極高經濟價值,常被引進其他國家或地區,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鱉的身體外表並沒有包覆堅硬的龜殼,在英文中被稱為「軟殼龜」(softshell turtle)。因為被認為具有食補的效用,野生的中華鱉因過度的捕捉利用,目前並不多見,但部分經封溪保護的溪流,數量有恢復的趨勢。在台灣南部與宜蘭的礁溪一帶有許多養殖場,每年飼養大量中華鱉供應食用的市場,甚至可以外銷到其他國家。
分布:
分布於西伯利亞南部、中國大陸(包括海南島)、朝鮮半島、日本、台灣、越南北部,目前已引入美國夏威夷群島及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及少數部太平洋島嶼,已變成入侵外來種。因分布範圍廣闊,且存在極大變異,目前亦有學者建議可分成幾個不同種,但仍無明確可靠的辨別特徵。
作者: 陳添喜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