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乳白斑燈蛾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Areas galactina formosana Okano, 1960 乳白斑燈蛾 翅展:雄蟲約63-77mm,雌蟲77-82mm。觸角:雄蟲為雙櫛齒狀,雌蟲為鋸齒狀。胸部背面為白色,中央有黑色縱帶,肩板上各有一個黑色斑點。腹部背面為磚紅色,各節中央有黑斑。前翅底色乳白色,翅脈呈黑褐色紋,後翅黃色,近臀角有一大一小的黑斑。 成蟲發生期為3-5月,分佈於中低海拔山區,成蟲夜間會趨光。
知識 1:
皆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乳白斑燈蛾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科名: 燈蛾科
中文亞科名: 燈蛾亞科
拉丁種小名: galactina
拉丁亞科名: Arctiinae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Arctiidae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亞種名: formosana
拉丁屬名: Area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中華民國
中文目名: 鱗翅目
拉丁目名: Lepidoptera
拉丁綱名: Insect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乳白斑燈蛾
英文名: Areas galactina formosana
描述:
本種前翅長約 43mm;觸角主色黑色而近端部1/3區段白色;雄蟲細短櫛齒狀而雌蟲絲狀;頭部粉膚色,頸片底色白色外框紅色,近背側具有明顯大黑圓斑,胸部中央縱向具有寬黑帶,兩側乳白色,肩片底色乳白色而中央具有大黑圓斑;腹部鮮橘紅色,第二至八節之各節基部具有橫向黑斑;前翅長而寬,頂角鈍,底色乳白色,各翅脈上覆黑色,此外具有交錯之明顯黑色寬黑帶紋;後翅底色乳黃褐色,端室斑黑色略呈半月形,亞外緣近臀角以及臀角端各具有一黑色斑塊。無外觀近似種,辨識容易。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澳區系,據Dubatolov et al. (2009)的研究此種被劃分為10個地理亞種,臺灣族群視為獨立亞種;蘭嶼族群應亦視為formosana。
作者: 吳士緯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