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旗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ㄈㄤ
  • 部首外筆畫 10
  • 總筆畫 14
  • 漢語拼音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ˇㄅㄨˋㄅㄛˊㄓˋㄔㄥˊㄏㄨㄚˋㄧㄡˇㄨㄣˊㄕˋ˙ㄉㄜㄅㄧㄠㄓˋㄖㄨˊ:「ㄍㄨㄛˊㄑㄧˊ」、「ㄐㄧㄣˇㄑㄧˊ」、「ㄐㄩㄣㄑㄧˊ」、「ㄌㄧㄥˋㄑㄧˊ」。
  2. ㄑㄧㄥㄔㄠˊ滿ㄇㄢˇㄓㄡㄅㄨˋㄕㄨˇ˙ㄉㄜㄅㄧㄢㄓˋㄖㄨˊ:「ㄅㄚㄑㄧˊ」。
  3. ㄓˇㄏㄢˋ滿ㄇㄢˇㄗㄨˊㄧㄡˇㄍㄨㄢ˙ㄉㄜㄖㄨˊ:「ㄑㄧˊㄖㄣˊ」、「ㄑㄧˊㄆㄠˊ」、「ㄑㄧˊㄓㄨㄤ」。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旗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繪有圖案可作為標幟、號令或紀念的布帛或紙等。
    【例】國旗、軍旗、錦旗
  2. 清代軍隊的部署單位。
  3. 清代蒙古的行政區域。相當於「縣」。
  4. 滿族的。
    【例】旗袍、旗人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裝在竿上,有特別圖案,作為某種標幟或號令的布帛或紙。如:「國旗」、「旌旗」、「令旗」、「搖旗吶喊」。《文選.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宋.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詞:「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
2.清代軍隊的部署單位。參見「八旗」條。
3.清代蒙古的行政區域。相當於「縣」。參見「盟旗制度」條。
4.姓。如漢代有旗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在布或紙上畫圖案,作為團體識別或發號施令用。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