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食蚊魚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食蚊魚
英文名: Gambusia affinis
描述:
體延長,前部略呈楔狀,後部側扁。雌魚的腹部膨大圓突。頭部中大,吻部短小。眼大,側位;眼間區及吻背略寬而平直。口上位,向後斜下;口裂遠不及眼前緣的下方。體被有大型的圓鱗;縱列鱗29-32;背前鱗16-17。背鰭小型,起點較近於尾鰭基部,背鰭軟條數7-9;雄魚的臀鰭第3、4、5鰭條特化而成一延長的交接器,交接器遠長於腹鰭長,雌魚則正常的扇形,起點在背鰭起點之前,鰭條數8-10;胸鰭鰭條數12;腹鰭腹位,鰭條數6;尾鰭呈圓形。體色為淡金黃色或灰色,略透明。背側暗褐色,腹面淺白。雌魚的腹部後端有一黑色斑。各鰭的外緣呈深褐色。
分布:
原產於北美洲及中美洲的淡水系,約於1913年引入臺灣。現已普遍存在於各溪流、湖沼及田渠等水域。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相關閩南語 三界娘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