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顆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ㄌㄧㄤˋㄘˊ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ㄌㄧˋㄓㄨㄤˋㄏㄨㄛˋㄩㄢˊㄒㄧㄥˊㄨˋㄊㄧˇ˙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ㄧˋㄎㄜㄊㄤˊㄍㄨㄛˇ」、「ㄨˇㄎㄜㄗˇㄉㄢˋ」、「ㄙㄢㄎㄜㄏㄨㄚㄕㄥㄇㄧ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顆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量詞。計算粒狀或圓形物體的單位。
    【例】一顆糖果、五顆子彈、三顆花生米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量詞。計算粒狀或圓形物體的單位。如:「一顆糖果」、「三顆花生米」、「五顆子彈」。宋.蘇軾〈食荔支〉詩二首之二:「日啖荔支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土塊。《漢書.卷五一.賈山傳》:「為葬薶之侈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蓬顆蔽冢而託葬焉。」唐.顏師古.注:「顆,謂土塊。」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