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朏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ㄩㄝˋ
  • 部首外筆畫 5
  • 總筆畫 9
  • 漢語拼音 fě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ěi
解釋:
[名]
1.未盛明時的月光。《說文解字.月部》:「朏,月未盛之明也,从月出。周書曰:『丙午朏。』」
2.每月初三,上弦月的月光。《書經.召誥》:「越若來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它。」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ㄈㄟˇ

1. 上弦月初生而光未盛。《說文解字.月部》:「朏,月未盛之明。」南朝宋.謝莊〈月賦〉:「朒朓警闕,朏魄示沖。」

2. 每月初三,上弦月之月光。後因用為初三日之稱。《書經.召誥》:「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來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於洛,卜宅。」漢.孔安國.傳:「朏,明也。月三日明生之名。」宋.蘇軾〈贈眼醫王彥若〉詩:「空花誰開落,明月自朏朒。」

㈡ㄎㄨ

@B03631

注音: ㈠ㄈㄟˇ ㈡ㄎㄨ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朏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