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8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嗤之以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始,進而興辦學堂,教導婦女讀書識字。雖然過程艱苦坎坷,受到社會極大的阻力,但她以美國一位農家女的事自勉,效法她鍥而不捨的精神。這位美國女子立志獻身於教育,到處傳播知識,大家都笑她、為難她。當她去見權貴時,更受到鄙視。小說中用「嗤之以鼻」描述權貴們用鼻子哼氣譏笑,表示對這個女孩子的不屑與輕視。可是,她並沒有放棄,仍然四處奔波,即使耽誤自己的終身大事也在所不惜,最後終於受到有心人的贊助與賞識,成為有名的大教育家。「嗤之以鼻」這句成語就是用來表示不屑、鄙視。
不勝枚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五.鼇拜》:「乃鼇拜當日自恃政柄在握,輒敢擅權骫法,邀結黨羽,殘害大臣,罪多端,難以枚舉。」
自怨自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後人尊稱為「亞聖」。相傳由他與門人所著《孟子》一書,專門闡述仁義道德的重要,對後世的思想影響很大。在〈萬章〉中,孟子強調古代的君王傳賢不傳子,故有堯禪讓位給舜,舜禪讓位給禹的事。後世的王位傳承雖然改為父死子繼,但是如果不能順應天命,施行仁政,仍然無法長久保有天下。孟子舉商王太甲為例,太甲是太丁之子,成湯之孫,即位後便荒淫無度,因此被宰相伊尹放逐三年,直到他悔過修德,按照仁義做事,伊尹才將他迎接回來。後來原文中的「自怨自艾」成為一句成語,從原義轉用來形容人消極的埋怨自責。
以訛傳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訛,錯誤。以訛傳訛指將不正確的訊息繼續傳播下去。明.陸采《懷香記》第三五齣:「以訛傳訛,紛然流謗,使深閨知凶信必生悽愴。」《紅樓夢》第五一回:「這兩件事雖無考,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古來以愚人。」
耳濡目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耳濡目染」原作「目擩耳染」。唐代時,虔州長史房啟因病去世,文學家韓愈為他撰寫墓誌銘,講述他生前的種種事。房啟的身世顯赫,曾祖父與祖父都做過宰相,父親也擔任過祕書少監等職務。韓愈說他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受到父祖輩的影響,聽熟了、看慣了應有的做人處世態度,而養成高尚的品行與才能。後來「耳濡目染」這句成語就從原文的「目擩(ㄖㄨˋ)耳染」演變而出,形容經常聽到、看到而深受影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寫在紙、帛上的書信、詩、文等手書墨。如王羲之的〈喪亂帖〉、〈快雪時晴帖〉。
入木三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朝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版,墨跡透入木板三分的故事。典出唐.張懷瓘《書斷.卷二.王羲之》。本形容筆力遒勁。後比喻評論深刻中肯或描寫精到生動。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六.晉唐小楷真》:「韓宗伯敬堂所藏曹娥碑,為右軍真跡。絹素稍黯,字亦慘淡。細視良久,則筆意透出絹外,神彩奕然,乃知古云入木三分不虛也。」
孜孜不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經》,或稱《尚書》,相傳由孔子所編定,上記堯舜及夏商周三代,下至秦穆公時代的典謨訓誥。〈益稷〉篇記述大禹治水的事。舜聽了臣子皋陶的謀議,於是也要禹說一些美言。禹跪拜行禮說:「我沒有什麼好說的,我只是每天勤勉不懈地工作。」皋陶說:「這是怎麼說?」禹回答說:「浩浩蕩蕩的洪水包圍了高山,淹沒了丘陵,人民被困在洪水裡。我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輦,順著山間荒涼的小徑砍樹作成路標。和益一起送上生鮮的魚鱉鳥獸給人民。我疏通九大河川,讓洪水順利流入四海;挖通溝渠,引導水流入河川。和稷一起教人民播種穀物,並分送生鮮的食物給人民,使人民交易物資,互通有無。於是每個人民都安定下來,天下也太平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記載某人一生事的文字。[例]自傳、傳記
嘆為觀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嘆觀止矣注音︰ㄊㄢˋ ㄍㄨㄢ ㄓˇ |ˇ漢語拼音︰tàn guān zhǐ yǐ釋義︰猶「嘆為觀止」。見「嘆為觀止」條。 01.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中》:「游滬者得未曾有,無不歎(嘆)觀止矣。」 02.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一八.古.石鍾山》:「余生平所歷佳山水,若江寧之燕子磯,鎮江之金、焦兩山……皆不足奇,得此而嘆觀止矣。」 參考詞語︰觀止之嘆注音︰ㄍㄨㄢ ㄓˇ ㄓ ㄊㄢˋ漢語拼音︰guān zhǐ zhī tàn釋義︰猶「嘆為觀止」。見「嘆為觀止」條。 01.清.歸莊《尋花日記.卷上》:「蓮華峰尤陡絕,天池亦小山之有名者。從峰頂視之,如在下地,坐臥久之,于吳中之山,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