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337.0802 ms
共 19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人本主義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本主義教學法起源於一九六○年代對舊有教育思潮和體制的反省。此派學者反對行為學派的編序教學(programmed teaching)原理,他們雖和認知學派一樣強調發現式學習的重要性,但認為舊有的教育忽略了學習者的感覺(feeling)和情緒(emotions)等方面的教育。
人本主義教學法主張學習者中心教學法。學習者具備潛能以擔負學習的責任,在開放式的和無威脅的學習環境下,他們會主動發現他們的需要和完成學習目標的方法,教師扮演的是溫暖的、支持的、非介入的角色。 提倡人本主義教育的著名學者及其主張包括馬士洛(A. Maslow)的自我成長和學習、羅吉斯(C. Ro... |
行為主義取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主義取向(Behavioral approach)目錄1 主要論點2 操作制約3 結論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主要論點二十世紀前半期的學習理論可說是行為主義。行為取向的學習論主張個體的行為改變,可由刺激與反應的關係與以說明,並可藉實驗的方式驗證假設。行為取向的主要論點有帕瓦洛夫(I. Pavlov)的古典制約論,桑代克(E.L. Thorndike)的學習律,及史金納(B. FSkinner) 的操作制約論(Operant Conditioni...
|
貶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合有負面評價、貶損或不贊同的意義。如:「貶義詞」。
|
實在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在主義在哲學中或譯為實在論或唯實論,文藝領域中則譯為寫實主義。在西洋哲學史上許多哲學派別均使用此詞,但其意義頗有出入,主要表達的是對普遍概念(universal concept)的性質,及認識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的看法,討論的主要是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問題。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對認識論的問題,茫無所知,以為外在世界是客觀實在的,此為「素樸實在論」(naive realism)。中世紀經院哲學出現「思維與存在」問題的論戰,即是由唯名論(nominalism)與唯實論對壘,唯實論主張普遍概念是客觀實在的,是個別事物的本質或原始形式;唯名論則否認普遍概念的客觀實在性,認為其不過是名稱,後於事物,只有...
|
名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名譽節義。《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傳》:「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為然諾者也。」
2.名分。如:「師生名義」、「父子名義」。
3.名號。《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為常山王,更名義。」
4.表面上、形式上。如:「名義上他對我很好,但背裡卻沒有那麼好。」
|
實用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哲學思想,創始於美國,主張知識的價值,端視其對人類有用與否為準,認為思維只是應付環境、解決疑難的工具。
|
成仁取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正義而犧牲。《群音類選.官腔類.卷八.玉玦記.自經反魂》:「念脩知榮枯皆已定,要成仁取義,鴻毛視死何輕。」
|
不義之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不正當手段所獲取的錢財。漢.劉向《古列女傳.卷一.母儀.齊田稷母》:「不義之財,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總是做申蘭這些不義之財不著,申蘭財物來得容易,又且信托他的,那裡來查他細帳,落得做人情。」
|
道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和正義。宋.歐陽修〈朋黨論〉:「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
|
仗義直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義理行事,正直敢言。如:「這場糾紛僵持多時,在他的仗義直言後,終於順利落幕。」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