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寧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寧願、情願。元.無名氏《猿聽經》第三折:「我寧個寺中拜禮如來塔,我只待三教如來大藏法。」
閒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閒散的職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捷》:「還更作牋,自陳老病,不堪人閒,欲乞閒地自養。宣武得牋大喜,即詔轉公督五郡,會稽太守。」
文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五代一位高僧的法號。(西元864~949)俗姓張。南唐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為當時高僧。出家受具足戒後,到處雲遊參學,在睦州道蹤禪師處道,又得到雪峰義存禪師印證認可。後居韶州雲門山光泰寺。禪風峭迅,天下學者,望風而至,世稱「雲門宗」。
一口道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語道破」之典源,提供參考。 ※元.李道純〈滿庭芳.寂寞山居〉詞(據《全金元詞.李道純》引)寂寞山居,喧轟市隱,頭頭總是玄關。資明高士,須向定中參。我把活人手段,殺人刀、慢慢教看。君還,只今薦取,超脫不為難。一言明說破,起初下手,先煉三三1>。自玄宮起火,運入崑山。把定則雲橫谷口,放行也、月落寒潭。功因竟,大蟾成象,名姓列仙班。 〔注解〕 (1) 三三:禪定的一種,調息使心神歸向平靜的方法。
三十七道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謂使修行者達到覺的方法,共分七類三十七項。為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的合稱。《維摩詰所說經.卷上》:「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
猛可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突然、猛然。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一折:「猛可裡抬頭把他觀覷了,將我來險笑倒。」《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左右想了一回,猛可裡心中省。」也作「猛咕叮」、「猛孤丁」、「猛古丁」、「猛可地」。
醒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可以感人心或消解煩慮。多指戲曲小說等。
一音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佛教判教之一。後魏菩提留支認為釋迦牟尼佛說的法都是同樣,只是聽者根機不同,領有別。《華嚴經探玄記》卷一:「一音教,謂一切聖教唯是如來一音圓教,但隨根異故,分種種。」
連扯跟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跟頭,筋斗。「連扯跟頭」指連續在空中翻筋斗。《西遊記》第二回:「空弄本事,將身一一聳,打了個連扯跟頭,跳離地有五、六丈。」
耳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聽覺障礙而聽不到聲音。《西遊記》第一四回:「三藏道:『空,你想有些耳閉。』」也作「耳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