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9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哲學的教育人類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哲學的教育人類學源於哲學人類學。哲學人類學的理論在一九二八年開始,德國哲學家謝勒(Max Scheler, 1874~1928)在其所著〔人在宇宙中的地位〕(Die Stellung des Menschen im Kosmos)中,首先提出哲學人類學的概念。同年哲學家普列斯納(Helmuth Plessner)在其所著〔生物的階段與人生階段〕(Die Stufen des Organischen und der Menschen)中,加了一個副標題:「哲學人類學導論」(Einleitung in die philosophische Anthropologie)。
哲學人類... |
哲學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哲學研究法」係哲學探討所採用的方法。一般而言,哲學探討與合理的分析極為相似,較依賴於形式邏輯與語意的推敲。如把哲學看成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學問,那麼其所使用的哲學方法有三:
第一個方法有四個步驟:(1)從歷史的發展中,站在哲學的外面去探討哲學的內涵,卻把前人思想的進程,好好地複習一遍,古聖先賢如何面對問題,如何獲得答案,並如何依照這些答案生活,得到什麼樣的成果;(2)進入哲學的問題之中看哲學,即把哲學的內在涵義,以專題方式,比如知識論,形上學,倫理學或價值哲學等加以研究;(3)在探討了哲學的每一專題後,自己還要走出來,不可以困死在哲學的問題中;(4)再進一步的,要導引他人不要困... |
綜合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九世紀英國實證主義哲學家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自稱他的哲學為「綜合哲學」,從力學、生物學、社會學等各種學科,集合成一知識體系,稱綜合哲學。其哲學的主要特點在把進化論觀點、經驗主義、實徵主義的不可知論,以及現象論(Phenomenalism)等融合起來,給哲學加上了科學色彩。
斯賓塞認為人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人的認識能力根本無法超越經驗的範圍,也無法認識表象後面的絕對「實在」,他稱這種不可知的、絕對的「實在」為「力」(Force)或「力的恆久性」(Persistence of Force),是一切認識的來源,所有物質運動以及時間、空間都... |
政治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探索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人權與自由、政體類型、權力關係、治理原則等等有關政治運作的系統性思想。
|
民生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民主義的最高原理與哲學基礎,認為人類求生存為社會進化的根源,而民生為歷史的中心。
|
法西斯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西斯主義(Fascism)是一項與所有民主道德價值觀直接對立的社會哲學和教育哲學。從外觀來看,法西斯主義也可算是理想主義的一種形式;它假設宇宙中有一種道德秩序,而所有人類都必須遵守。但它與東方和西方的理想主義都不相同;法西斯主義認為道德自由、個人自我表達、自我實現及個人的進取心和熱忱等原則,只有透過國家的解釋,才會使個人對道德秩序產生助益。在其至善論的形上學與倫理學的外觀下,法西斯主義事實上削弱了人的個性,使得個人成為國家意志的客體。它譴責民主為一個目標衝突的社會;它也反對多數決的規則;反對不同的意見和機構;反對天生平等的權利、責任與機會。法西斯主義相信民主會導致社會的不安定、剝削以及個...
|
哲學和資訊科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哲學(希臘文:philosophia)一詞由philo(愛)和Sophia(智)兩字組成,有「愛智之學」的意思。凡針對宇宙和人生的問題,根本地從種種方面著想,徹底地給予種種的解答,就是「哲學」。也有人認為哲學是探討知識、實在(reality)和所有存在事物和現象和本質之學科。哲學包含三大分支:本體論、方法論和認識論。 資訊科學指以科學來探討資訊的本質、資訊來源、蒐集、儲存、檢索、傳譯、組織、評估、傳播和管理及使用的科學,通常應用電腦儲存和檢索。也可以說,資訊科學是研究資訊之實質及資訊行為的學科,探討資訊交流的力量,處理資訊使之盡量能被利用的各種途徑及方法。它的理論和運用包含了下列科目:數...
尤煌傑等合著,鄔昆如主編(2003)。哲學入門。臺北市:五南。尤煌傑等合著,鄔昆如主編(2003)。哲學概論。臺北市:五南。Erin McKean (2005). 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 (2nd. ed.).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哲學建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哲學建構指哲學對於所欲了解的對象,經過分析及推衍之後,所形成的系統內容。
當主體意向指向所欲認識的對象時,即形成認識對象之真實性及認知如何可能的問題。如人看到桌前的一枝筆,會立即說:這是一枝筆。但人如何能確定這真的是一枝筆,而不是如在水中看到的一根樹枝?由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對人類知識的檢視,形成了懷疑論與獨斷論的末流。至康德(Imm. Kant)時,一面要為當時他認為具有先驗性質的自然科學找尋合理基礎,一面則對過去的哲學家進行反省。認為人在確立所認識的對象是否具有真實性時,應先了解自己認識能力的限制,即先釐清認識如何可能後,對認識對象之探討才有意義。於是形成哲學中知識論的內容... |
船山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船山(1619~1692)名夫之,字而農,號薑齋;生於明萬曆四十七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一年。船山早年遭遇明朝淪亡的鉅變,曾組織義軍,抗拒清人。後來隱居於湘西石船山,世稱船山先生。船山著作豐富,主要作品有〔周易內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四書訓義〕、〔張子正蒙注〕、〔思問錄內外篇〕、〔莊子通〕、〔莊子解〕、〔讀通鑑論〕及〔宋論〕、〔詩廣傳〕、〔楚辭通釋〕等。
王船山思想屬於宋明理學一系。理學的本體論主要討論理氣問題;氣是宇宙的質料部分,理是宇宙的形式與律則部分。有些理學家強調理的絕對性和超越性,主張理是普遍而不可變的法則,超越萬物而存在;理是氣的主宰,先於氣而存...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