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0.039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分道揚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ù釋義︰即「分道揚鑣」。見「分道揚鑣」條。 01.《隋書.卷一.高祖紀上》:「已詔使人,所在賑,揚鑣分路,將遍四海,必令為朕耳目。」 02.唐.顏師古〈漢書敘例〉:「六藝殘缺,莫睹全文,各自名家,揚鑣分路。」
賓至如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6>牧圉7>,各瞻其事,百官之屬,各展其物。公不留賓,而亦無廢事,憂樂同之,事則巡之,教其不知,而其不足。賓至如歸,無寧菑患8>,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今銅鞮之宮9>數里,而諸侯舍於隸人10>。門不容車,而不可踰越;盜賊公行,而夭厲不戒11>。賓見無時,命不可知。若又勿壞,是無所藏幣,以重罪也。 〔注解〕 (1) 甸:音ㄉ|ㄢˋ,指甸人,古代掌管藉田柴薪之官。 (2) 庭燎:古代庭中照明的火炬。 (3) 賓從有代:賓客的隨從有替代的僕人供差遣。 (4) 巾車:掌管車輛的官員。 (5) 脂轄:給車輪上油,指保養車輛。轄,車軸兩端的金屬鍵。 (6) 隸人:古代稱因罪沒為官奴、專服...
不時之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符檄紛紛,逼切則急于星火。」其中「監司」為宋代職官名,負責監察地方屬吏。這整句話的意思是:監司不知體地方,會隨時提出需求,並強迫地方配合,地方若不能及時因應,就會遭到糾舉彈劾。「不時之需」在此則指隨時提出讓人無法預料的需求。
以身作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後漢書.卷四一.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五倫》載,第五倫,東漢時人,字伯魚,祖先是戰國時代齊國的田氏。西漢初年,許多田氏族人共同遷徙,之後便以遷徙的次序作為姓氏。第五倫少年即有耿介之風,為人好義,其後為官時,一面表現出剛烈耿直的性格,一面又能體民情。章帝時,第五倫官任三公之位,見到許多官吏庸祿而苛刻,於是上疏給皇帝,痛斥這些官員只知用嚴刑竣法,而不知端正自己的行為以作為人民表率。他引《論語》中「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說明如果自己的行為不端正,人民便不會聽從其所下之號令。故在上位的人,若以自身行為來教化人,受教者將心悅誠服;若只以言語來訓誡人,則容易引發眾人的議論。後來「以身作則」這句成...
推波助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朝宋.鮑照〈觀漏1>賦〉(據《鮑參軍集注.卷一.賦》引)昔傷矢之奔禽,聞虛弦之顛仆,徒嬰刃而知懼,豈潛機之能覺?惟生經之靃靡,亦悲長而懽促,恆證古而秉心,抱空意其如玉。波沈沈而東注,日滔滔而西屬。落繁馨於纖草,殞豐華於喬木。對昃離而後歌,據窮蹊而方哭。雖接薪之更傳,寧絕明之還續。貫古今而并念,信寡易而多難。時不留乎激矢,生乃急於走丸2>。既河源之莫壅3>,又吹波而助瀾4>。神怵迥而多慮,心而尟歡。望天涯而佇念,擢雄劍而長歎。嗟生民之永迷,躬與後而皆。 〔注解〕 (1) 漏:古代的一種計時器。 (2) 走丸:滾動的丸珠。 (3) 壅:音ㄩㄥ,阻塞不通。 (4) 瀾:大波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憐。通「愍」。《詩經.豳風.東山序》:「君子之於人,序其情而閔其勞。」《漢書.卷五四.蘇建傳》:「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閔之。」
風調雨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二載,風雨調順,年登歲稔,人無水旱之弊,國無饑饉之災。」 02.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八》:「仁斯民,庶幾克享天心,風雨調順,年穀豐稔。」 參考詞語︰雨順風調注音︰ㄩˇ ㄕㄨㄣˋ ㄈㄥ ㄊ|ㄠˊ漢語拼音︰yǔ shùn fēng tiáo釋義︰即「風調雨順」。見「風調雨順」條。 01.五代十國前蜀.杜光庭〈晉公太白狼星醮詞〉:「弓弢戢偃,雨順風調,百穀有年,五兵永息不任。」 02.《西遊記.第三七回》:「悔過前非,重興今善,放赦了那枉法冤人,自然天心和合,雨順風調。」 參考詞語︰風調雨節注音︰ㄈㄥ ㄊ|ㄠˊ ㄩˇ ㄐ|ㄝˊ漢語拼音︰fēng tiáo yǔ jié釋義︰即「風調雨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哀傷。[例]悲天憫人、其情可憫
舉棋不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衛獻公自夷儀使與甯喜言,甯喜許之。大叔文子聞之,曰:「烏乎!《詩》所謂『我躬不說,皇我後者。』甯子可謂不其後矣。將可乎哉?殆必不可。君子之行,思其終也,思其復也。《書》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詩》曰:『夙夜匪解,以事一人。』今甯子1>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2>,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舉而滅之,可哀也哉!」 〔注解〕 (1) 甯子:甯喜,春秋衛國人,生卒年不詳。甯,音ㄋ|ㄥˋ。 (2) 耦:音ㄡˇ,指下棋的對手。
幸災樂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幸災」:《左傳.僖公十四年》冬,秦1>饑2>,使乞糴3>于晉4>,晉人弗與5>。慶鄭6>曰:「背施7>無親,幸災不仁,貪愛8>不祥,怒鄰9>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慶鄭曰:「棄信背鄰,患孰之?無信患作,失援必斃。是則然矣。」虢射曰:「無損於怨,而厚於寇,不如勿與。」慶鄭曰:「背施幸災,民所棄也。」近猶讎之,況怨敵乎?」弗聽。退曰:「君其悔是哉!」 〔注解〕 (1) 秦:春秋時國名。周孝王封伯益之後於秦,地約在今甘肅省天水縣。莊公時徙居大丘,地約在今之陝西省興平縣東南的槐里城。 (2) 饑:荒年。 (3) 糴:音ㄉ|ˊ,買入穀物。 (4) 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