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2.307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文化再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校崇尚中上階級的價值取向,讓家庭背景良好的學生,不管在語言文字的表達及儀態風度的表現,均較之社經地位低的學生來得優越。1. 教學的行動:即象徵暴力,藉由文化專斷的強制實行,以專斷的權力完成之。教學行動其實反映宰制階級的利益,除了消極地排除某些觀念外,更要積極地灌輸某些價值,因此所保留或排除的內涵,其實文化專斷地執行象徵暴力之結果。2. 教學的權威:教學行動便蘊含權威的要素,在運用具相對自主性,讓教學行動得以運作順利。教學權威是一種專斷的權力,執行...
成功高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3 著名館藏1.4 校際交流1.5 國際交流1.6 升學方面1.7 資優教育2 大事年表3 學校象徵3.1 校訓3.2 制服4 歷任校長4.1 日本時代歷任校長4.2 二戰後歷任校長5 校園組織5.1 學生組織5.2 社團與學校代表隊6 知名校友(含成功中學初中部及成功高中夜間部)7 知名教師8 校友組織8.1 校友會8.2 成景會8.3 其他校友團體9 相關連結10 外部連結 學校特色檔案:Ckshdoor.jpg.jpg 校門 成功儀隊及學生服務隊成功中學之服務隊、儀隊等,曾是軍事化的組織,發展得頗有水準。其中...
如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搔背的器具。以骨角、竹木削作人手指爪形,有長柄,可如人心意,搔背部的癢,故稱為「如意」。後世演變成一種象徵吉祥的陳設品,以金、玉等精緻質料刻製,頂端多作靈芝形或雲形,長柄微曲,可供賞玩。《聊齋志異.卷一○.葛巾》:「而室內並無昋奩,床頭有水精如意,上結紫巾,芳潔可愛。」《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原來賈母的是金玉如意各一柄,沉香拐拄一根。」也稱為「不求人」、「搔背爬」。
鳳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稱為「鳳」,雌的稱為「凰」,為象徵祥瑞的鳥。也稱為「丹鳥」、「火鳥」、「鶤雞」。
代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某一地、事、物的象徵物。如:「大使代表國家,所以他有崇高的社會地位。」
經綸滿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思,〈象辭〉是其中的一種,用來闡解卦象所蘊涵的人事道理。〈屯卦〉是由「震下坎上」組成:〈震卦〉在下,象徵雷;〈坎卦〉在上,象徵水。水在雷上,未能成雨,所以有了屯難之象,但是雷聲過後,就會雲行雨施了。這種現象有如許多事情剛開始,所遭遇到的困難情況一樣,等到困難解決後,進展就會順當了。所以孔子要君子從卦象中去學得規劃、治理事情的道理。〈象辭〉中「君子以經綸」,就是「君子藉以習得經綸之理」的意思。出現「滿腹經綸」一語較早的文獻,如宋.洪炎〈聞師川諫議至漳州作建除字詩十二韻迓之〉詩:「滿腹懷經綸,筆閒(間)含露雨。」正是在說這位師川諫議大夫「滿腹經綸,文章含雨露」了。含雨露,就是會照顧百姓的意思;「滿...
清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民間藝術家依照節氣特性,塑造出代表各節氣的形象,在清明時節,是中國人祭祖掃墓的節日,故將七爺八爺來象徵清明的形象,謂之成趣。 與「清明」有關的俗諺「清明芋,穀雨薑」:意指清明適合種植芋頭,穀雨則合適於種薑。「三月無清明,四月立夏,新米舊米價」:清明雖在陽曆固定日期,但在陰曆則不一定,因此若落在陰曆二月,同年立:夏也非落於陰曆四月,此年必乾旱,新米也將是舊米的價格。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清明英文關鍵字:Pure Brightness 參考文獻註1:中國養生文化研究中心。秋養生 二十四節氣養生經。大都會文化P.13註2:魏吉...
麒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傳說中罕見的神獸。形似鹿,頭上有角,牛尾,馬蹄。背上有五彩毛紋,腹部有黃色毛,雄者稱為「麟」,雌者稱為「麒」,統稱為「麒麟」。性情溫和,不傷人畜,不踐踏花草,被稱為「仁獸」。[例]麒麟象徵祥瑞,相傳聖人應世時才會出現。 ◎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以為象徵祥瑞的彩雲。漢.董仲舒〈雨雹對〉:「雲則五色而為慶,三色而成矞。」《清史稿.卷九八.樂志五》:「成矞成卿,萬朵祥雲護帝霄。」
窺豹一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原文指楚國出兵伐晉,師曠認為南方的楚歌氣勢微弱,象徵楚軍必敗。這裡指的是樗蒲的勝負。南風,南方歌曲。競,強、盛。 (4) 瞋目:瞪大眼睛怒視。瞋,音ㄔㄣ。 (5) 荀奉倩:荀粲,字奉倩,三國魏潁陰人,生卒年不詳。有才學,好道家之言。 (6) 劉真長:劉惔,字真長,東晉沛國人,生卒年不詳。個性雅淡,好老莊,放任自適,與王羲之為好友。〔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書.卷八○.王羲之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