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8 ms
共 29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道德兩難問題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兩難問題教學法(dilemma-based teaching)目錄1 定義2 起源與發展3 中英文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定義係指教師於教學過程中,呈現道德兩難(dilemma)的題材,激發學生討論,從而改變學生的道德認知結構,提升學生道德認知層次和道德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法。 起源與發展此法則理論,主要來自皮亞傑(J.Piaget)道德發展理論和郭耳堡(L.Kphlber)道德發展理論。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是從不關切任何規範(無律期),到懼怕權力和權威而遵守規範(他律期),最後發展到能自動遵守規範和表達他所認定的規範...
|
一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依照一定法則,始終不變。如:「一貫精神」、「一貫作業」。
|
途徑-目標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引部屬該做什麼事、怎麼做,使部屬了解其在團體中的角色、工作進度、工作表現的標準,並要求部屬遵循標準法則。支持性領導行為(supportive leadership):領導者和藹可親,關懷部屬的地位、福利及需求,使部屬工作愉快,且對部屬一視同仁。參與性領導行為(participative leadership):領導者會徵求部屬意見,並於作成決定前能考慮部屬的建議。成就導向領導行為(achievement-oriented leadership):領導者會設定挑戰性目標,期望部屬有最高水準的表現,並不斷尋求改進,相信部屬...
|
人權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權文化的建立,共同推展人類世界的和平與合作。人權教育的中心思想是不斷地探索尊重人類尊嚴和人性的行為法則,促使社會成員意識到個人尊嚴及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並能加強種族、族群、宗教、語言群體之間的瞭解、包容與發展。由此可知,「尊重」與「包容」是人權的基本概念與核心價值;互惠的權利與責任,則是民主法治社會中每個人所應謹守的共同契約。因此,人權教育即是尊重與包容、自由與平等、公平與正義等觀念的教導,進而促進個人權利與責任、社會責任、全球責任的理解與實踐。 課程目標人權教育課程的目標即是透過人權教育環境的營造與「經驗式」、「互動式...
|
情境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境學習強調知識是學習者與情境互動之產物,且本質上深受活動、社會脈絡及文化之影響。情境認知學者試著從社會從事謀生工作者身上找出其善於解決問題能力之來源,並不如專家們接受專業訓練,思考模式也並非像學生或生手們倚賴理論模組或學理法則行事,但卻能如專家般地解決工作上之疑難雜症。目錄1 重點2 組成3 理論4 應用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重點1.教學活動之屬實性:強調知識之學習應建構在真實活動裡。2.以認知學徒制為策略:強調學習活動應與文化結合,且應提供一像是給學徒見習之環境。 組成1.內涵:(1)內容:包含學科知識、捷思策略、...
|
相關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舉例3 缺點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前言也許教育心理學最常使用的研究法是相關法。它與實驗法不同。使用實驗法時,研究者也許會有意地改變一個變項,然後觀察此種改變對其他變項造成何種影響,而相關法則是在變項原來的狀態下進行研究,目的在了解各變項之間是否有相關存在。 舉例變項之間的關係可能是正相關、負相關、或零相關。這是正相關的一個例子:「閱讀成績和數學成績的關係」。一般而言,某人在閱讀上的成績高於平均數時,通常在數學上的表現也會高於平均數。當然,也有一些學生雖然閱讀成績好,卻不擅長數學,或者剛好倒過來。但是一般...
|
通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適用於一般狀況的共同規章或法則。南朝梁.沈約〈立左降詔〉:「減秩居官,前代通則。」
|
經典條件作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條件作用理論。(註1)20世紀初此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用以解釋於人類行為,甚至擴大應用於解釋人性。法則目錄1 (一)強化與強化物2 (二)類化與辨別3 (三)削弱與自然恢復4 (四)二級條件作用與二級強化5 參考書目6 關鍵字 (一)強化與強化物強化(reinforcement)一詞係指在條件作用中,影響刺激與反應間連結的強度或增強條件反應出現頻率的過程。而強化作用所憑藉之媒介則為強化物(reinforcer)。 (二)類化與辨別類化或稱泛化(generalization)藉由條件作用之實驗程序形成條件反應後,面對與該...
|
四不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做事不合法則或器物不成式樣。如:「這幅畫,畫得四不像。」
|
情境認知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代市井的記憶工匠學習的方式和今天師生所處的教室,其差別是非常巨大的。工匠階層解決問題時並沒有根據學理法則,但卻能如專家般的解決該行業的疑難問題,學習記憶與傳承的規律,並不是把他們抽離真實情境去上職業學校受專業訓練,而是直接投入真實的工作情境中,看著父母或師傅在真正的工作環境中做出完整的職業技藝活動,因此孩子們是在平日生活與情境互動的經驗中而產生問題解決的技能,這種現象說明知識的習得是在情境中建構的。情境認知論者主張知識的獲得應以統整、不可分割的社會觀點來進行詮釋:學習是在某一行業中,起初只能在周邊參與,漸漸成熟,最後進到...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