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63.236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道德真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老聃所撰老子的別名。參見「老子」條。
玻利維亞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劇名。玻利維亞的啞劇舞蹈,是西班牙裔美洲人的一種傳統舞蹈和道德劇。在聖灰星期三前夕(復活節前第七個星期三),居住在奧魯洛(Oruro)的當地居民,籌劃演出這頗具寓意的舞蹈啞劇,主要以行進舞蹈形式,有惡魔遊行,兩名各扮演成兀鷹和熊的舞者清出一條路,由精心裝扮的魔王和撒旦領導行進隊伍,接著則是表演《惡魔之舞》,用一種不可考的探戈(Tango)為基礎,之後則有戲劇上演。這頗具寓意的傳說,主要描述魔王(Lucifer)對抗聖徒麥可(Michael);或七美德與七罪行;或惡魔和當地一位名叫Chine Supaye的印第安女神一起對抗,最後女神化身為惡魔之妻。這聽來戲劇化的故事,是由過去入侵者中一些傳教士...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道德人文主義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人文主義者以為人的道德生活的真實性亦如事物的真實性,而無可置疑。道德人文主義者認識到希臘、羅馬古典文學的作品,可以作為人們道德力量的來源;這些古典文學作品,對個人品德的形成,有著一定程度的幫助。他們的理由是,個人品德的培養需要有關於人的知識,而人的知識則可以參酌古典文學作品。道德人文主義學者所最關心的一些問題,如:什麼是最好的生活?怎樣才能實現最好的生活?關於這些問題,他們以為人們可以從古典文學作品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具有道德人文主義思想的學者,在英國有何立特(John Colet, 1446~1519),日爾曼梅蘭克頓(Philipp Melanchthon, 1497~1560...
道德神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神學為十八世紀的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所提出。他反對神學道德(theological morality),將之視為他律道德;主張宗教的內涵應由道德主體性規定,亦即將宗教歸屬於理性限度之內。
  中世紀基督信仰盛行,強調人性墮落,因此必須無條件的遵守上帝誡命,此種神學將道德視為上帝意志的彰顯。而當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一波波的人本思潮推進,西方哲學欲圖衝破神學的枷鎖,因而倡導人類理性的優位性,專就人本立場來探求以人存在本身為中心的理性真理。康德即承續了啟蒙精神,在道德上確立了自律道德,強調人的實踐理性即能在智思界中自我立法與自我服從,為道德建立普遍有效...
〔論男童的教育及道德培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男童的教育及道德培養〕為文藝復興時期學者維吉屋斯(Mapheus Vegius, 1405~1458)所寫的一本教育名著。維吉屋斯屬奧古斯丁派(the Augustinian)僧侶;其〔論男童的教育及道德培養〕是一本闡述人文教育理想的教育書籍,認為古典書籍對基督徒的修養與基督徒的品格提升,甚為重要。全書分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討論教師、父母在兒童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說明兒童與神,兒童與同伴,兒童與自我的關係。至於女子教育,維吉屋斯則以家庭主婦之培養為主。在教育目的方面,維吉屋斯提出了培養兒童對神的尊敬、對父母的愛護、對同伴的友情、對婦孺的禮節、對僕人的溫和;對每一個人,都要以善...
道德的法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合道德的法律係指合乎理性的或道德的法律,或至少不違背道德。合道德的法律立法背後一定有道德依據,也就是有合道德的立法旨意。法律只是具體化地執行道德良心的命令,也就是藉法律強化道德的功能,循法律制裁,樹立道德律的權威。由於「道德」概念及道德規準比較抽象,沒有明顯的強制和約束力,而且道德標準常因時代變遷、地理環境與人群組合之不同而異,因此合於道德的法律,沒有普遍性。又道德標準形成之後,不能輕易改變,所以合道德的法律,除適合地區和時代性外,通常以「正義」為基本的依據。
道德的法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反道德的法律係指違背道德的法律,俗稱之為惡法(unjust law)。過去專制君王中一意孤行,制訂違背道德良心的法律,使無辜的百姓受害;也有主張法制極權的人士,唯以法律為治國的工具,倡用嚴刑峻法,其法也是反道德的。
道德冒險假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冒險假說」是解釋兒童反道德行為的一種理論。處於他律階段的兒童,常以可能遭受懲罰的機率,來決定是否做出一個行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的道德行為是由有意義的學習產生,兒童的認知能力可以決定行為的方向,並且預知行為的可能結果。一項道德行為是由內在認知過程與外在環境共同塑造;假如社會環境中缺乏明確的獎懲標準、或無法有效執行該獎懲標準、或道德標準過高、或存有雙重道德標準(如父母未能遵守其為兒童所訂下的規則)等道德例外時,均會減低兒童遵守道德規範的意願,而增強其反道德行為而逃避懲罰的投機心理。兒童在自由的狀態中,不願遵守已知的道德規範,而會預先衡量可能遭受懲罰的可能性,以決定是否進行該項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習慣將「道德」兩字連用,但在古代典籍中,道、德兩字分別出現的次數很多,也有多層涵義。單就「道」字而言,〔說文解字〕解釋為:「所行道也。」意指人人通行的大路、正道,由此引申為有規範的道理。據朱熹所註:「道,猶路也,事物當然之理,人所共由,故理之道。」這個大路通行,人所共由,相習成風的「道」字,相當於西文的Ethics或拉丁語的Mores,有風習、通用、慣行、俗尚等意。誠如江袤所說:「無所不在之謂道,自其所得之謂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就其形上意義來看,先哲視「道」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是「形而上」的,所以〔周易‧繫辭上傳‧第十二章〕說:「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例]道德、公德、四維八德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