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53.1288 ms
共 7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習俗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社會學或社會人類學的觀點而言,道德或倫理規範也表現在風俗習慣中,習俗會成為道德,兩者有一而二,二而一的一面;哲學中稱之為習俗道德。因為一個時代一地區的某一群人或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有些是合於情理的,有些卻不合情理,甚至有神奇怪誕的跡象,如原始部落獵人頭祭神,不但無道德可言,乃是反道德。所以在所謂的習俗道德中,只有合理的才有道德價值;悖理的則在理性發展,文化進步後,會逐漸淘汰。
|
道德品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品格是道德評價(moral evaluation)和教育對象之個人的特徵和特色之集合,有時是人的外顯行為。組成道德品格之特質可有條件地分為:意識社會的(ideological-social),如意識的正直、良心、對原則的忠誠、進取心、信念;構成人對勞動的態度,如勤勞、依附;對財物(property)的態度,如節儉、貪婪;對其他人的態度,如人道、憤世嫉俗、尊重和傲慢、禮貌和粗魯;對自己的態度,如驕傲、自尊和虛榮心、自大;有關誠實的特徵,如誠實、忠誠、真摯和偽善、背信;意志的特質,如自控、自制、勇氣、勇敢和羞怯、膽小。有時一個特質和相同特徵(例如忠誠或無私),可以同時指出一個人對社會的態度...
|
〔兒童的道德判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童的道德判斷〕係瑞士發展認識論者皮亞傑(J. Piaget, 1896~1980)於一九三二年出版的法文著作,由烏歐登(Marjorie Worden)譯成英文,且於同一年由Routledge and Kegan Paul出版社刊行。
全書共分四章,第一章探討「遊戲的規則」,認為兒童規則概念的發展,可分成動作、自我中心、合作與訂定規則等四個階段。此四階段與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並行發展。 第二章分析「成人的約制和道德現實觀」,認為兒童的道德判斷發展因受成人的約制而發展出道德的現實觀(moral realism),即兒童行動表現的好壞係以其行動的具體結果... |
道德選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選擇是一個道德的行為表達對價值系統的意識行為。當一個人必須獨立做道德選擇,並保證行為是可以了解的,會列出行為項目或界定行為的多樣性。道德選擇可能是一個人在行為上做決定,一個團體(社區)的人,形成成員之間相互關係的標準,一個社會階級運作以改變現有的社會體系。個人的道德選擇,包括在團體、社區、階級和整個社會的實質道德表現。道德選擇反映了個人和社會的道德自由,行為偏好的道德選擇與環境相關。對道德原則和人性的權宜之計,以及選擇必要的方法(目的和方法)、目標、動機和結果的保證。道德動機尤其顯示了在一個衝突的情境裡,當個人和社會的利益相衝突時,個人的意向和責任,或是各種道德需求之間的矛盾(當完成某...
|
約制的道德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認為:兒童從五歲至七、八歲左右對成人及權威命令是出於片面的尊重,並視為不可侵犯,一律接受。兒童的這種態度稱之為約制的道德觀。
約制的道德觀具有下列特質:(1)以全對或全錯的二分法來評定事物,且無法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2)行為的善惡以實際後果作判斷,不以動機判斷;(3)人之所以要服從法則,只因為法則是神聖而不可改變的;(4)片面的尊重成人所定的標準及法則;(5)贊同嚴厲的懲罰,認為懲罰本身即界定行為的錯誤,亦即引起懲罰的行為便是不好的行為;(6)無法分辨道德法則與自然法則,認為錯誤行為後所發生的任何意外或不幸,均是來自神或... |
前道德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把兒童道德判斷發展之屬於無律(anomy)階段的時期,稱為前道德期。
皮亞傑認為出生至三、五歲的兒童,行動多半是感官動作的反應練習。由於我與非我不分,只有個體行為,尚無集體的規則,也無道德意識。雖然兒童在邏輯推理及倫理行為上無規則性,但卻是道德判斷發展的起點。由於兒童所表現的行為,大體上無價值成分,不涉及道德價值或行為的規範性,故稱為前道德期。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郭爾保(Lawrence Kohlberg, 1927~1987)和杜瑞爾(Elliot Turiel)於一九七一年在〔道德發展與道德教育〕(Mora... |
道德的相對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的相對主義是指將道德規範之內容視為因時、因地及因人不同而有改變,即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有不同的道德標準。
道德相對主義的論點受到文化人類學的發展而更加被重視;因為文化人類學者在各地的實地研究中發現,在不同的文化社會中,人們對於不同的行為有不同的認定標準。道德相對論者即由此推斷,道德是相對的,即是由文化的相對性來支持道德的相對性。但當道德相對論者作這種陳述時,即又踰越了相對主義而成為絕對主義,因為肯定了道德相對性這個必然要件。對於這個問題,哈爾曼(Gilbert Harman)曾加以解決;他認為當人使用應當(ought to)這字眼時,有如下的可能性,它是一種:(1)期望的應當... |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試行草案)〕(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陸地區〔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試行草案)〕是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三日由教育部、全國教育工會聯合頒發的文件。全文為:(1)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人民教育事業。(2)執行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面向全體學生,教書育人,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3)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教育理論,鑽研業務,精益求精,勇於創新。(4)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不歧視、諷刺、體罰學生,建立民主、平等、親密的師生關係。(5)奉公守法,遵守紀律;熱愛學校,關心集體;謙虛謹慎,團結協作;與家長、社會緊密配合,共同教育學生。(6)衣著整潔,舉止端莊,語言文明...
|
道德秩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秩序有兩種意義:一指價值與規範體系,此體系支配一個人在群體或社會中的社會行為;一指被支配的行為,此等行為符合價值與規範,其價值規範與道德秩序一致。
在社會學領域中,道德秩序為人類在意識溝通的交互作用中所顯示出來的可辨識的特徵。社會學者更明確地指出,道德秩序是指有組織有系統的義務狀態,即每個人在社會或群體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其中包括價值、規範、法律和制度。 |
道德判斷與道德行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判斷與道德行動有密切的關係。道德判斷指對於是非善惡作分辨、批判、評估、抉擇等的能力。道德行動指實踐善良的行為表現。前者是認知層次,後者是實踐層次。成熟的道德判斷是成熟的道德行動的必要條件,但是並非充分條件。如果一個人不了解(或不相信)道德原則,就不會遵循道德原則。但也有人了解原則推理,卻不遵從那些原則行動。因此除了道德判斷外,尚須將「道德推理」轉變為「道德行動」。
道德判斷與道德行動的關係如下: 1.成熟的道德判斷是成熟的道德行動的先決條件。認知發展理論認為推理與行為是相聯結的。因此成熟的道德行動需要成熟的道德思考作先決條件。 2.道德判斷與道...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