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道德地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任何事物而言,如果它具有道德地位,那麼我們就有道德義務以某種方式加以對待。但反之不必然。因此,雖然我們有道德義務不應該去污染自然環境,但這並不代表自然環境具有道德地位。我們有道德義務不應該去污染自然環境,可能是因為未來世代具有道德地位:換言之,為了尊重未來世代的道德地位,我們在道德上不應該去污染他們的自然環境。毫無爭議地,人具有道德地位:不能傷害無辜的人是我們的道德義務。但在環境倫理學中,有爭議的是:未來世代是否真的具有道德地位?動物是否具有道德地位?植物是否具有道德地位?自然環境是否具有道德地位?
道德行為訓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行為訓練是指透過對學生日常慎思性行為的指導,與道德規律行為的訓練,使其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教學,是德育方法的模式之一。這種模式側重他律式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種層次較低的德育模式,故應慎重考量施教者所訂定的道德行為。
  主張道德行為訓練的學派可以社會學習論為代表,該派主張道德行為是個人在生活的社會中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經學習歷程建立的,如班杜拉(A. Bandura)所提出的抗拒誘惑、賞罰控制以及楷模學習等概念,即顯示道德行為是由外在增強與訓練塑造而成。
  不過道德行為的訓練固然有其價值性,但是如何避免以強制性的方式訓練,以及如何將道德行為的層次由他律提升至自律的...
負疚感導向的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負疚感導向的道德以負疚感做控制行為的指標,也就是為了避免使自己的行為給自己造成負疚感以至罪惡感,而控制行為。負疚感生自個人的良心,能反省自己的行為,能以良心自律的合乎道德,因為良心便是由道德而建立的個人內在省察機構。
認知論(道德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的認知論是指對道德的語句加以界定,能回答「什麼是善」、「善能不能認知」和「善如何認知」等問題。
  道德的認知論者可以自然主義為代表,認為能以經驗界的事實來界定道德或善的意義,即能以愛、欲望、快樂或功效等作為道德的內涵,如此能使得道德的標準具體化。此說的理由是:(1)當說「A是善的」時,善或其他的道德語句能夠界定;(2)這樣的語句不需再借助其他道德語句就能界定,例如說:「A是善的」。即能將之界定為「某人對於A有積極的興趣」。積極的興趣可視為喜愛、讚美,故「A是善的」是指「某人對A喜好、讚美」。簡單的說,就是「善是一項對某件事物積極的興趣」。同理 ,「惡是對某些事物消極的興趣」...
合作的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認為九歲以後的兒童係以互相尊重的方式來建立道德關係,亦即兒童開始具有「合作的道德觀」。
  合作的道德觀具有下列特徵:(1)能設身處地的從別人立場去思考問題,在判斷上亦不採絕對論;(2)判定行動的好壞已顧及到意圖,不以後果來判定;(3)明白法則是人定的,因此若基於彼此同意,人可以改變它;(4)能對權威及同儕的雙重尊重,及對自己意見與能力重視;(5)贊同以較輕的方式來懲罰錯誤行為;一方面可以補償受害者,另方面可以幫助加害者反省自己的錯誤,以尋求改正;(6)不會將自然的不幸事件和懲罰相混淆。
  合作的道德觀能使成員中具...
道德品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品質為道德良心的概念,有助於顯示、評估道德,亦可謂用以顯示某方面行為所代表的人之本質,如誠實的觀念用來代表不管任何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或用以表示一個人或團體一般的道德品質;道德品質亦可分為積極及消極兩部分,與道德標準比較,較普遍而複雜。道德品質必然包括評價的方式:顯示某一態度,為道德品質評價的標準,道德品質觀念最早出現在我國,由人的行為表現衡量其品質,並從修養方面努力做培養道德品質的工作。
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善是一種倫理概念。支持此概念的人認為在道德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不是作為(deed),而是動機(motive)和誘因(inducement),即是行為的原因。此種道德活動的動機與誘因是可以界定的善意倫理學(goodwill ethics)。此種觀點來自馬丁‧路德(M. Luther)的教義。而此觀點的典型代表則是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他相信一個人在履行道德義務(moral duty)中,行動的特殊內容並不如絕對服從義務的情感那麼重要。在現代倫理學中也可見到相似的觀點,如在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和新新教徒主義(Neo-Protesta...
道德的可考量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事物具有道德可考量性是說:當我們從道德的角度去評價人的行為、政策、制度時,我們必須將行為、政策或制度「對這些事物的影響」視為相干。在環境倫理學中,大家在爭議:到底哪些東西具有道德的可考量性?什麼因素使得他們具有道德的可考量性?如果我們都同意,人的福祉具有道德的可考量性,那麼動物的福祉是否也具有道德的可考量性呢?一定只有那些能享有福祉的東西才具有道德的可考量性嗎?植物也有福祉可言嗎?有人主張,生命,而不是具有生命者的任何特徵才是決定性的因素。但也有人主張說,具有價值的東西才具有道德的可考量性,但問題是:什麼東西具有價值?另外,如果道德的可考量性由價值之有無來決定,我們就必須注意,都具有道德...
道德認知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認知教學是指透過道德原理原則的分析、批判及整合等論證過程的教學,是德育的模式之一。其目的在於明白地闡釋道德本質,使受教者知其所以然,而不致盲從或不知而行,期使道德教學能達到知行合一。
  道德認知教學包括對道德事實的認知、對道德實踐的認知,以及對道德規範的認知等。主張從認知角度進行道德教學的,我國儒家自孔子開始便有此種言論,西方學者如希臘哲人蘇格拉底(Socrates),其「德即知」(virtue is knowledge)的主張揭示了道德認知教學的重要性,其「反詰法」與「產婆術」也成為道德認知教學的濫觴。進步主義學者杜威(John Dewey),及認知發展理論學者皮亞傑(J...
職業道德教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業道德教育是指對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們進行的本職業範圍內特殊道德要求的教育。職業道德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履行其職責的過程中,所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在大陸地區,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熱愛本職,忠於職守。職業道德的作用,一是調節同一職業內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二是調節本職業部門與社會公眾的關係。
  在大陸地區的各類職業中學和高等學校,都依據各自的培養目標和專業(職業)要求進行有關的職業道德教育。如:在師範學校進行忠誠教育事業的師德教育,在醫科學校就進行救死扶傷的醫德教育等,使學生在學習期間就能按照未來職業崗位的道德規範要求,縮短畢業後的適應期。在普通中學,由於學生尚未...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