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40.637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道德意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意識」指個人的道德判斷力或道德推理能力,乃是個人經由社會互動的歷程中所產生的某種道德行為傾向或習性,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或道德現象。由於道德意識以道德行為規範為核心,因此當個人行為與社會團體發生衝突時,個人內在的道德意識能適時調節這些歧異而獲致平衡。舉凡道德觀念(moral idea)、道德情感(moral feeling)、道德意志(moral will)、道德價值(moral value)、道德理想(moral ideal)均屬道德意識的內涵。
  影響個人道德意識發展的因素很多,如性別、年齡、智力、健康狀況、人格、情緒、家庭社經地位、家長管教方式、居住環境、交友、...
道德成規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成規期是道德認知發展(mo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的第二期,為美國哈佛大學郭爾保(Lawrence Köhlberg, 1927~1987)於一九五八年在其博士學位論文〔十歲至十六歲青少年道德思考與選擇模式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Modes of Moral Thinking and Choice in the Years Ten to Sixteen)中所提出。此成規期的人需要從成規前期(preconventional level)的具體自我中心觀點進入在認知上認識一個團體、團體常規和團體規則的價值;也需要從根據行動的物質結果來評價行...
道德成規前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成規前期是道德認知發展的第一期,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郭爾保(Lawrence Köhlberg, 1927~1987)於一九五八年在其博士學位論文〔十歲至十六歲青少年道德思考與選擇模式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Modes of Moral Thinking and Choice in the Years Ten to Sixteen)中所提出;此層次通常是四歲至十歲的兒童,以及大多數犯罪的青少年或成人。
  郭爾保述說在此層次的兒童,服從於文化的規則和是非善惡的標準,但是根據行動之身體的或快樂的結果(如懲罰、獎賞、交換利益),或根據宣布這些規則和標準者的身體...
道德認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認知是指對道德問題的認識。有關道德認知的可能性,自希臘哲人蘇格拉底(Socrates)以迄當代牛津哲學家萊爾(Gilbert Ryle, 1900~1976)都曾反覆討論。因此道德是否可認知,及道德的本質為何等問題,一直是道德哲學中爭議的問題。
  道德認知發展學派秉持著道德可認知的預設,強調道德認知發展的歷程。如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認為道德認知發展可分為道德前期、道德成規期與自律期。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在一九三二年出版的〔兒童的道德判斷〕一書中,亦發現道德判斷的發展經歷無律、他律與自律三個時期。一九...
道德責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責任」從消極方面言,蘊含因行動而接受譴責的意願;從積極表現方面言,必須含有一種義務感。所謂義務感是指一種道德決定加在一個人身上的感覺。凱衣(William Kay)使用此詞,指一種已經發展的道德動力形式。如此一個已經達到根據理性與利他主義的原則來做成道德決定的人,應該採取實際的行動,來執行已經做成的道德決定。更進一步說,為了使已經做成的道德決定加速行動,屬於個人本身的需求可能必須延緩,在這種情境下,道德動力就會要求個人延緩個人需求的滿足,此種要求力量即是道德責任。
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合道德標準。如:「見利忘義是不道德的。」
道德價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價值常指道德行為本身的價值,而與這個行為對有德者是否能帶來好處(包括物質和心理上的)沒有關係。以康德(Imm. Kant)在〔道德形上學基礎〕(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一書所舉的例子來看,說一個雜貨店的老闆之童叟無欺的行為是否有道德價值,要看他的動機;如果是為了建立商譽,希望以後生意更好才如此,那麼這種行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具道德價值。反之,如果其出發點是以誠實本身就是對的,所以應該去做,也就是把誠實當義務來執行,才具有道德價值。由此可以引申,凡是為了外在的獎賞而做,或是為了避免懲罰而不做,都不具有道德價值,只能說是為了個人利益...
道德重整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重整運動簡稱「道德重整」;創始人為美國路德宗牧師卜克曼(Frank Buchman, 1878~1961)。一九二一年,他於英國牛津大學成立「牛津團契」,弘服務青年、改善青年生活為目標,成效卓越,此為「道德重整運動」的前身。一九三○年代,舉世烽火四起,全球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嚴重威脅。卜克曼深感人類的危機,從表面來看,是由於種族的、政治的與經濟的衝突;但是根本上是人類內心的驕傲、貪婪、仇恨等問題所形成。因此,要徹底解決全球人類的危機,則必須發揮人性的自覺與道德力量。時至一九三八年,卜克曼將英國的「牛津團契」,改組加以擴大,發展為全球革命性的運動,正式命名為道德重整運動。這個世界性的民間...
道德自律的規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判斷出於意志,道德行為就是目的,謂之道德自律。道德自律的規準,可從下列兩方面分析:
  從形式原理或程序原則分析,道德自律的行為者,必須能運用其道德判斷能力,接受社會的良法美意,分辨善惡,作為自我理想,然後直道而行,還要時加反省得失,才能使自律的道德氣質,漸漸發展到最高境界。此道德上自為立法、自為執行與自為反省三種功能,可為道德自律的簡要規準。
  從比較具體的規準分析,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哲學教授皮德思(R.S. Peters, 1919~)強調道德自律應符合:「自由、公平與尊人」(freedom, impartiality and respect for perso...
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自身與他人在共同生活中的行為準則與規範之觀念與看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