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倫理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維繫人倫關係的道德準則。如:「四維八德是倫理道德的主要內涵。」
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感亦即認可道德理論的多樣性,認為應透過人天生之特有情感解釋原始道德及其本質,道德感理論在十七、十八世紀的英國即已產生。
  道德感之基本理念是:特殊情感組成了善、惡觀的成分,基於這種成分,人評價不同的事件,並完成了行為的原則。他們相信此原則天生存於人心,有時候這種原則視為是判斷或命令,這種判斷或命令是由人基於感覺所表現出來的贊成或不贊成。並非代表評價行為和社會現象之主觀意義。關於此種情感的起源,代表著提供此一解答的理論之不同見解,夏夫蒂斯伯里(Shaftesbury)和羅吉斯(Regers)主張是天生的、既存的,而非後天學得的本質。因此結論為時、空無關乎善惡,二氏亦承認係由人...
道德序階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Mo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Theory1.1 1.零階段:道德前階段(premoral stage)1.2 2.第一層次:道德成規前期(pre-conventional level)1.3 3.第二層次:道德循規期(conventional level)1.4 4.第三層次:...
仁義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仁愛正義等道德標準。唐.韓愈〈原道〉:「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一回:「還有一種人,自己做下了多少男盜女娼的事,卻責成兒子做仁義道德,那才難過呢!」
道德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原則是道德規則或倫理規範的論證原理。如果說道德規則或規律屬於首元性(first-order)的層次,則道德原則應該是次元性(second order)的層次。道德原則也稱為道德的基本原則或根本原則,是處理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關係的根本準則,也是調整人類相互關係的各種規範之最基本出發點和指導原則。在各種道德類型的規範體系中,道德原則居於首要地位,產生主導作用,成為貫穿各種道德規範體系的總綱和精髓。其他規範和道德關係的特殊方面的要求,都是從道德原則衍生出來的,也都是道德原則的具體表現或補充。道德原則具有普遍性、相對穩定性和一致性。只要社會關係不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道德原則是不變的。
道德標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標準是最簡明的道德命令(moral imperative)的形式之一。同時是道德關係(moral relations)的要素,以及道德意識(moral consciousness)的形式。在某一方面言,道德標準是行為規則(rule);有時見於習俗;習俗經常在眾人中表現相似的行動,即把習俗當作道德律(moral law),這種道德律是所有的人必須服從的,也就成為道德標準之一。
  道德標準要求每個人有義務與之符合,含著道德命令的力量。其中反映出道德意識與道德實踐。道德意識把道德標準的履行要求每個人應該有足夠的精神力量來實踐。雖然各民族或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標準,甚至在一個民族或一...
道德與法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與法律包括「道德」和「法律」兩個單獨名詞,各自有其意義;在將兩個名詞合而為一後,這個複合名詞,即道德與法律的意義,是以二者的關係為主,解釋其意義,要從二者所以關聯在一起處來看。首先在於二者的目的和功能有相同之處,其次是有一個在前,一個為繼的連帶關係,第三是二者有互依之處。
  從道德與法律共同的目的和功能看,最好暫且放棄道德論的形上觀點,而從實際方面著眼,則道德與法律的關係,不必用過多的言辭論辯,可以昭然若揭。那麼從實際方面著眼,就要以人類群居的必然為起點。這一點是業經公認的,理由是人不能離群索居,若沒有別人的幫助,一個人無法單憑自己的能力,而可以滿足生活「所必須」的事物。道...
固有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有的道德。以中國而言,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再其次是和平。
道德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導學生明辨善惡及知善行善的教育。強調遵守道德規範和良好習慣(美德)的養成。
自律的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律」autonomy源自希臘字源autos(self)與nomos(law),意即「自我立法」(self-legislate)或「為自己訂立行為法則」。自律的概念可溯及希臘三哲,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認為人是一個對理性問題能給予理性回答的存在,人的知識與道德均包括在循環問答中,人具有理性能力而成為一有責任的道德主體;蘇格拉底強調「認識自己」(know thyself),認為「一種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如沒有的好」。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則主張以理性指導情感與意欲,靈魂始能獲得和諧,並使各部分功能均能發展,而自為主人。亞里斯多德(Ar...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