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道德之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之極是指最高的道德準則,在荀子看來即是「禮」。〔勸學篇〕中說:「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學習受教是人之所以善化素樸本性必由途徑;誦經讀禮能令學者透過文化傳統與民族歷史經驗,體悟人的價值所在。而「禮」尤為理法的根本(分即根也)。人群的紀律與秩序,學習受教的目的就在知禮行禮,因而可說「禮」是最高的道德準則。
  根據荀子學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不在於形體外貌,而在於「能辨」,辨別異同、親疏、等差,進而建...
職業道德教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業道德教育是指對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們進行的本職業範圍內特殊道德要求的教育。職業道德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履行其職責的過程中,所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在大陸地區,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熱愛本職,忠於職守。職業道德的作用,一是調節同一職業內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二是調節本職業部門與社會公眾的關係。
  在大陸地區的各類職業中學和高等學校,都依據各自的培養目標和專業(職業)要求進行有關的職業道德教育。如:在師範學校進行忠誠教育事業的師德教育,在醫科學校就進行救死扶傷的醫德教育等,使學生在學習期間就能按照未來職業崗位的道德規範要求,縮短畢業後的適應期。在普通中學,由於學生尚未...
公共道德(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共道德在中國大陸,也稱「公德」、「社會公德」或「公共生活規則」,是人們在長期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是全體公民公認並在社會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用以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維護社會的公共生活。中共〔憲法〕規定尊重和遵守公共道德是全體公民的義務。公共道德的主要內容有遵紀守法、遵守公共秩序、講究公共衛生、愛護公共財物、文明禮貌、誠實守信、互相尊重、互相友愛等。
天主教倫理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主教對倫理道德的解釋如下:
  主體:道德的主體是人,人以其本有的自由作事,而成為其行為的負責者。人的行為在良心判斷之後,自由地選擇,便有其道德性,成為好的或不好的行為。
  來源:人的行為的道德性從何而來?從下列因素而產生道德性:(1)選擇的對象:所作的事情;(2)預定的目的或意向:為何而作;(3)行為的環境:事情周圍的環境或情況,以及後果。對象、意向及環境就是人行為道德性的構成要素。
  來源的分析:對象構成人行為的材料。選擇了對象,便確定了意志取向的道德性,是因為人性理智承認它、判斷它,是否符合其實的善。道德的客觀規律,是善是惡,經由良心指證,而由理智...
理性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性道德指合乎理性的道德或倫理規範。道就是道理,是「人之所共由」或共行的路。德是「行道有得」,或「人之所以自得」,即是遵循道理而為人作事,有了明顯的表現或成就,故而德也就是得。
  按「道」字字義而言,即中心正直,昂首直道而行,勇往直前,心安理得。主要的是秉持著理性,辨別是非善惡,然後能從是捨非,長善去惡。
  理性是人類特有的稟賦,是辨別的能力,知道對和錯、是和非、善和惡,並能克制自己實踐;克制也是理性的力量。
道德決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決定視道德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社會整合學派的學者主張社會人群的道德水準、道德特質與道德願望可以決定社會歷史的發展。社會學者認為人類只有在自己所尊敬的道德力量之前,人的激情才能有所控制;如果道德力量失去其社會權威,必然成為公理混亂的狀態。
  道德決定論認為道德是社會構成的必要條件。人之所以稱為「道德人」,乃是因為生活於社會中。所以道德是社會群體關係的基因。沒有社會生活也就沒有道德生活,因為缺少了所依附的客體存在。
  道德是社會存在的必要條件;道德也是社會連帶關係的產物。因此道德將隨著社會文化與背景之不同而變化。傳統農業社會的連帶關係,就會有傳統社會文化所造成的傳...
神本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本道德亦即神律道德;由希臘字「神」(theos)和「法則」(nomos)二字組成,意指神所立定的法則,相對於人本道德
  中世紀之時,強調上帝的意志是道德的基礎,盛行神本道德。歷經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一波波激起了人本精神的昂揚,十八世紀的康德(Immanuel Kant),則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人本道德,強調人的自律(autonomy)精神。他認為人的普遍理性即具有自我立法、自我服從的道德實踐能力,因而反對由上帝意志決定道德的內涵,否定了中世紀以來的神本道德,將之視為虛假的他律(heteronomy)。
  然而從歷史上省視,人本道德和神本道德常被扭曲:一方面廣有教會...
道德規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規律指具體而微的行為德目,是社會判斷個人思想行為的是非善惡標準。道德規律通常是社會的產物,如基督教的「十誡」(Ten Commandments)或傳統中國的「三綱五常」等,易受到風俗、習慣、傳統的影響,也常會因應新社會的要求而設立;其層次通常高於慎思性的行為規範,但低於普效性的道德原則。
漠視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於道德規範、道德習俗或道德體系中之道德要求相應不理、有意的忽視、甚至背道而馳的現象,稱做「漠視道德」。
  漠視道德的現象常發生於兩種情況:一是社會秩序處於崩潰的狀況,原有的道德約束力量瓦解,許多人為所欲為,不顧及別人的權益,如戰亂、饑荒、疾疫等,使人生出對道德力量的懷疑;二是個人社會化的失敗,不認同社會道德規範,完全以滿足自我欲望為行事及思維之依據,因而譏諷道德,蔑視道德
  由於道德體系或道德理論不同,對於漠視道德的具體表現也有不同之認定:如在康德(I. Kant, 1724~1804)的道德理論體系之中,不依從無上命今(categorical imperati...
道德官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官能是人所具備的一種心理能力,透過這種心理能力人得以對人、事、物的好壞、善惡及是非從事道德判斷。
  人究竟是否具有道德官能,一直是哲學家和心理學家所重視的問題。英國十八世紀的道德哲學家巴特勒(J. Butler, 1692~1752)首先提出「道德官能」這個名詞;他主張道德官能,即一般所謂的良心,是人性中的一部分。道德官能的作用是在生活的各種情境中讓人作道德判斷,知道自己的義務究竟何在;只要依循道德官能所下的判斷,就不會步入歧途。依照巴特勒的看法,個人依道德官能所下的判斷不會和別人的衝突,因為每個人都具有同樣的道德官能;在人類各種生活情境中,依道德官能所下的判斷應被奉為行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