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8.10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道德灌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灌輸是一種似是道德教學卻屬強迫式的德育方法。道德教學常在不知不覺中流於灌輸,尤其強調外塑的道德行為及速成的德育效果時,常以灌輸的方式達到德育的目標。但自分析哲學的角度看,「灌輸」二字與教育真義相違,且灌輸有使人盲從或固執地信仰,尤其不顧受教者身心發展的歷程,徒作強制性的學習,違反了教育的規準與意義。因此道德灌輸可說是一種觀點褊狹、方法獨斷、內容悖理、效果失當的教學,易使受教者的心靈受到桎梏而無法作道德理性的分析與判斷,故而在施行道德教育時應盡量避免。(以上係根據歐陽教在〔德育原理〕中有關論點簡述)。
國民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民對於行為準則和價值判斷的自我規範與要求。
道德真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老子《道德經》,後用來泛稱道教的經典。《西遊記》第一回:「黃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
道德關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關係是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s)的一種特殊形式,此種形式是在道德活動過程中,由人群中逐漸演進而形成的從屬與聯結的總合。以最普遍的形式而言,人的道德義務可以分為對社會、對別人和對自己的義務。以個人為例,包括對工作的義務、對本國和對同胞的忠誠,如工作倫理、愛國心、團結一致的責任。又如兒童、老人、婦女、所屬群體的成員之愛、友誼、義務、感恩、禮儀、助人等。由道德義務而形成的道德關係以是非為基礎,以正義為原則,在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對雙方皆公平合理的關係。
  另一種道德關係是基於道德考量(moral consideration)。其中之一是發自道德情感 ,此種情感是...
工作場所道德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工作場所道德教育」指從事職業活動中所應遵循的是非善惡規範的一種倫理教育。包含兩方面:一是針對從業人員普遍應具備的基本品德和工作態度的教育,二是對不同從業者所應具備特殊性的職業修養和工作信條的教育。
  根據米勒(P.F. Miller)於一九八五年主持的〔職業倫理教育計畫〕中指出,工作倫理受環境、經驗及認知三個因素交互作用而產生,且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環境為發展因素,個體的道德行為完全受外在規則規章所控制,其遵守的理由是基於趨樂避苦的原則;第二階段以經驗為基準,即個體遇到倫理衝突時會回溯過去經驗,以習慣來處理問題;第三階段以認知為基準,個人已能了解規則規章的真義,能...
羞恥導向的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羞恥導向的道德係以羞恥感控制行為。個人如果知道自己的某個行為可恥,便會控制自己,使此行為不表現出來。所以羞恥感雖在個人內心,卻是參照外在的道德,仍然有他律作用。
  中國的傳統社會重禮義廉恥,以「知恥」為道德標準之一。實際上一個人必須有羞恥感,才會依照道德做應該做的,並依照道德不做不該做的。禮義廉便指示了知恥的方向,知恥者以禮義廉為行為準則。
道德命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命令為社會成員所持有之最重要的元素;由於此種理由,一個人存有與其良心一致性的責任。因此在實際狀況中,人會做出有限度之行為,以符合此一道德原則,根據先前之行為,發展出明確的道德品質,並持續表現在日常的行為中,無論對個人或對社會都會做出相同之要求,最後並反映出社會歷史的必然性,個此種領域的必然性係藉由道德命令之形成,以成為不同之型式。道德命令有幾種特徵:(1)規範性,絕對性,義務性;(2)非個人的,非主觀的,表現於社會生活之外在規則;(3)有普遍意義,能適用所有人,無論地位、職業之差異;(4)道德命令普遍存在於性格當中,每一種道德評價與道德規律反映出個人、階級、社會及全人類的需要與利益。就...
信仰與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和信仰向來關係複雜,在歷史中分分合合;可從西方道德教育實施的歷史得知:在現代西歐各國中,除法國之外,其他如英、義、德、荷、瑞典、丹麥、瑞士等國,均在學校內設置「宗教科」,以實施道德教育。法國則在大革命期間,擺脫宗教的羈絆,而以「道德公民科」為中心實施道德教育。至於美國,則不在課程中另設專科,而是對全體教師委以道德重任,亦即教師利用各科教學及日常生活的機會對學生施予道德上的教導,但宗教傳統仍有其深遠影響。可知兩者關聯性甚強,混淆不清。約略有三方面的觀點。
  中世紀時基督信仰盛行,提倡的是神學道德,強調上帝意志為道德實踐的基礎。歷經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人本精神逐漸湧現,康德(I...
神學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方神學道德道德實踐的根據建基於上帝的意志,強調上帝的啟示是道德判斷的準則;其發展隨著歷史推移從中世紀以來迭經改變。
  在中世紀前期,北方蠻族的入侵帶來了歐洲的動盪與混亂,在種種政治與社會的不安中,基督教的修道院反成了一堵安全的圍牆,使得修士們得以在一與世無爭的環境裡,傳承並維護文化發展,因而使得神學成了當時的文化命脈。此時期重視的是對[聖經]的默想,追求靈魂和上帝的密合,將人生的終極盼望建立在來世的永恆國度中。影響所及,在道德上強調敬虔地關注神聖的來世,因此不重視對世間各種價值的開展,並且以一種自我否定的寬恕及犧牲精神在生活中體現基督的愛,可說為一種消極的出世觀。歷經了幾個...
資訊的道德規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規範的準則(Code of Ethics)代表一個職業團體的理想與責任,使其成員對於該職業的道德規範有共識,提供成員一立足點來拒絕不道德的行為。由於社會經常以成員的行為判斷一個職業團體,任何團體擬定道德規範的準則時,都應用正直(Integrity)與能力(Competency)為目標。
  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簡稱ALA)1938年便發表職業道德準則的聲明(ALA's Statement on Professional Ethics),經歷三度修改,1981年的準則仍飽受批評。一般認為,1981年的準則不足以處理新的資訊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