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96.8728 ms
共 7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郭爾保道德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郭爾保(Lawrence Köhlberg, 1927~1987)受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道德階段論中「發展」概念和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道德判斷階段中「認知」、「階段」概念的影響,於一九五五年開始探討兒童道德發展,並於一九五八年在芝加哥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其論文題目為〔十至十六歲道德思考與選擇的發展模式〕(The Development of Model of Moral Thinking and Choice in the Years Ten to Sixteen)。
郭爾保的研究對象,除了芝加哥地區中等及勞工階... |
道德實踐的可行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實踐的可行性是指道德教育原理應與實際的道德教育活動相關,即是道德教育原理或理論,在道德教育活動中應有實踐的可能性。因為道德教育有學理上的普遍效度時,在實際道德教育活動中,才有普遍奉為圭臬的效度,才有經得起師生反覆討論與踐行的學理根據。
道德教育原理與實踐的關聯性或適切性,常是程度的差異,而非全有或全無的狀況。在功利化或混亂的社會,或道德判斷力較幼稚的階段,如小學低年級,他律的道德教育原理,有較大的實踐的可行性。相反地,社會群眾的道德判斷力高,會認可自律性的良心道德律,有教育大眾的價值,也更有實踐的可能性。但是要建立一套純道德自律的道德教育原理並不容易,因為無法在社會上或在... |
道德命題的語言分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語言的角度來分析道德命題,是後設倫理學的特色。不像規範倫理學旨在研究「什麼是善的」、「什麼判斷是對的」,後設倫理學則主張:探討這些問題之前,應先釐清「善」是什麼意思、什麼判斷是有效的,前者是道德命題的語意問題,後者是道德命題的邏輯問題。
1.道德命題的語意問題: 這類問題主要想釐清道德字詞或命題的意義為何,比如說,是、非、善、惡等概念的意義是什麼?「道德」或「非道德」是什麼意思,良心、自由意志、承諾、責任、動機、意向等相關的道德概念是什麼意思。 穆爾(G.E. Moore)於其〔倫理學原理〕一書中,對「善」概念的討論,是這類分析的經典之作。其論證... |
道德判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判斷係指對於是非善惡作正確判斷的能力和傾向。個人在道德情境中,依其過去所形成的理念及行為經驗,在分析因果關係、批判是非善惡、估量利弊得失與抉擇行動方向等過程中,所作道德思考的評量,即是道德判斷。
道德判斷的發展是原有的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的改變。認知的結構指個人面對周遭環境和人際關係所產生的資訊,經分析、解釋與處理後的認知系統。認知結構的改變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組織全體的重組。因此道德判斷的發展雖有一定的順序,環境因素固然不能前後顛倒,卻能加速、減慢,甚至停止。 從認知的觀點而言,「判斷」必有事實的依據,亦即有「產生的... |
道德理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理性是合理地討論人與人之間履行的道德義務的意願。包括道德適應性,使人能夠從紛擾的權威命令抽繹出道德原則,其實踐道德在於個人自制。
|
道德互為主觀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互為主觀性或道德互為主體性指經由理性的道德討論方式而獲致共同道德規範的特性;即主張善的認知不能純靠直覺或情緒好惡,而要以理性的探討與經驗的觀察來決定,亦即道德的規範或應然可以問理由,其理由存在於各個人之間理性的道德討論,以導致大家較能接受的倫理的共同主觀性或共識。
關於道德互為主觀性的理念,較為典型的代表有三:一是英國教哲學家皮德思(R.S. Peters)的「程序原則」(procedural principle),主張一切道德規範的適切與否應隨著大家講理的方式,將最合理的理由找出來,並非訴諸直覺或情緒;二是牛津道德哲學家黑爾(R.M. Hare)的「規約主義」(pres... |
道德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教學是指針對道德主題所施行的一種道德價值指引的教學活動。道德教學的內涵通常包括道德事實、道德行為與道德規範,亦即道德認知、實踐、情感與意志等要素。但是各個道德理論因不同的哲學預設,教學重點也不同,如精神分析學派強調道德情感與意志的教學重點,社會學習論強調外在道德行為的塑造,認知發展論則強調道德認知在道德教學中的重要性。因而道德教學形成了多種的教學模式,賀煦(R.H. Hersh)、米勒(J.P. Miller)、費爾鼎(G.D. Fielding)等人在一九八○年出版〔道德教育的模式:一種評估〕(Models of Moral Education: an Appraisal)一書,提出...
|
公民道德教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民道德教育也稱「國民公德教育」;源自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四十二條規定:「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當時稱為「五愛」。中國大陸一九八二年通過的〔憲法〕第二十四條亦規定:「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把「愛護公共財物」改為「愛社會主義」。要求全體公民均應具有這些公德,以提高全國人民的道德水平,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從此,各級各類學校都把「五愛」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內容,簡稱為「五愛教育」。通過「五愛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公德的好公民...
|
道德現實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現實觀或譯為道德實在論,指兒童根據行為結果的獎懲,以為對該行為作是非、善惡判斷依據的一種道德思考方式。瑞士心理學者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在〔兒童道德判斷〕(1932)一書中,首先提出道德認知結構發展的理論,認為兒童在五、六歲至八、九歲之間,處於一種他律的道德(heteronomous morality)階段,此時期的道德特徵有二:(1)道德責任與道德價值取決於外在的規則與命令,有關「對」、「錯」的觀念主要是根據來自外在的規則,並且認為這些規則是固定的、不可改變的。因為受到認知能力與經驗的限制,常混淆道德規則與自然規則,認為道德規則如同自然規則,絕對不變,...
|
非認知主義(道德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的非認知主義之主要論點,認為「道德」無法作客觀的分析與認知,即無法藉理性或經驗的方法對道德的涵意作客觀的分析與認知。
非認知主義的主張以穆爾(G.E. Moore)為例,認為道德語言本身是最簡單的定義,無法再加定義。例如當人將「黃色」界定為「光線的波長為X者」時,可能只是一種偶然;因為在其他星球上或不同的空間中,這樣的波長者可能顯現出來的不是黃色,而是其他的顏色,依此可看出,「黃色」本身是一個最基本的意義,無法再加以分析。同樣,道德語句也如「黃色」一般是無法定義(indefinable),凡是要以自然性質的字句對「善」、「惡」等道德字句加以定義者,均犯了「自然主義的謬誤」...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