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314 ms
共 1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大信不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真正講信用,不在於立誓訂約。《禮記.學記》:「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
|
寡見鮮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孤陋寡聞」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為十三經之一,大概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本為許多關於「禮」的單篇文章,西漢戴聖從中選取四十九篇編訂成書,世稱「小戴禮記」,成為現今通行的版本。其中的〈學記〉篇,論述了學習的方法,以及教學為師的道理,與〈大學〉篇所講述的內容,可說是互為表裡,自古以來甚為學者所推重,直至今日,書中的道理仍然深具價值。這段文字,說明了古代大學中進行教育的正確方法,應該在一切的問題與邪念萌發之前,就用禮節加以禁止約束,這樣就叫做預防。而利用學生接受教育的時機,給予教導,就是合於時宜。不超越學生的程度而循序漸進的施行教育,就叫做合乎順序。讓學生互相觀察而學習彼此的長...
|
涇渭自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涇渭分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涇水是渭水的支流,源出甘肅省而流入陜西省注入渭水,《詩經.邶風.谷風》中說:「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意思是說涇水和渭水,各有清濁,在涇水注入渭水時,仍然清濁不混,界限分明。在《初學記.卷六.涇水九.敘事》引《辛氏三秦記》及《山海經注》提到:「涇水出安定朝郡縣西幵頭山,……與渭水合流三百里,清濁不相雜。」由此可見,自古即有涇、渭之清濁不相雜的說法,然而古時對於涇、渭二河的清濁,一直存在兩種說法,一說涇清渭濁,一說涇濁渭清。清末學者譚嗣同對此做過仔細的觀察,認為河水的清濁,是隨著季節時序而改變的,他在《石菊影廬筆識.學篇》中說:「留心覘之,夏秋二水皆濁,...
|
箕裘不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著時代變遷,實體的禮俗早己不合現代實用,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智慧與理念,卻仍可作為後世的參考。在《禮記.學記》中提到,古時候好的鐵匠的兒子,必須先學習縫合袍裘、獸皮,做為日後學習鑄冶鐵器的基礎;而一個製造弓箭的能手,他的兒子要先學習用竹子、柳條來編製畚箕,為學習造弓奠下根基。如此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後代子孫自然能夠學會前人的技術,並發揚光大。後來「克紹箕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能夠繼承父業,亦用於比喻能繼承師業。
|
驚風駭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驚濤駭浪」之典源,提供參考。 三國魏.王粲〈浮淮賦〉(據《初學記.卷六.淮第五.賦》引)從王師以南征兮,浮淮水而遐逝;背渦浦之曲流兮,望馬邱之高澨;泛洪櫓于中潮兮,飛輕舟乎濱濟;建眾檣以成林兮,譬無山之樹藝。於是迅風興濤,鉦鼓若雷;旌麾翳日,飛雲天迴。蒼鷹飄逸,遞相競軼。凌驚波以高鶩1>,馳駭浪而赴質2>,加舟徒之巧極,美榜人3>之閑疾4>。白日未移5>,前驅6>已屆7>。群師按部,左右就隊,軸轤千里,名卒億計。運茲威以赫怒,清海隅之蔕芥,濟元勳於一舉,垂休績於來裔。 〔注解〕
(1) 高鶩:凌高疾馳。鶩,音ㄨˋ,通「騖」,疾馳。
(2) 赴質:奔赴目標。質,箭靶,引申為目標。...
|
文無加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字旁用筆加一黑點,表示不要。所以點是點除,即刪改的意思。〔參考資料〕 ■漢.張衡《文士傳》(據《初學記.卷一七.聰敏》引)吳郡張純,少有令名,嘗謁鎮南將軍朱據,據令賦一物然後坐。純應聲便成,文不加點。■《南史.卷三九.劉孺列傳》孺少好文章,性又敏速,嘗在御坐為〈李賦〉,受詔便成,文不加點。梁武帝甚稱賞之。後侍宴壽光殿,詔群臣賦詩。時孺與張率並醉,未及成。帝取孺手板題戲之曰:「張率東南美,劉孺洛陽才,攬筆便應就,何事久遲回。」其見親愛如此。
|
蛾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幼蟻。《禮記.學記》:「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
循循誘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循循善誘」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是春秋魯國陬邑人,魯定公時為大司寇,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權臣季桓子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孔子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有弟子三千人,顏淵是其中最賢能特出的一位。孔門後學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間的問答之語,而成《論語》一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綱領,及治學的方式。〈子罕〉篇載,顏淵感嘆道:「老師善於誘導人循序漸進地為學向善,他讓我廣求學問,行為合於禮。使我想停止,都停不下來。我已用盡我的才能去做,但老師如樹立新的目標,又高遠非凡,我雖想逐步追隨,也沒法辦到。」說明孔子...
|
至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大道,至善至美之道。《禮記.學記》:「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文選.韋曜.博弈論》:「當世之士宜勉思至道,愛功惜力以佐明時。」
|
恂恂善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循循善誘」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是春秋魯國陬邑人,魯定公時為大司寇,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權臣季桓子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孔子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有弟子三千人,顏淵是其中最賢能特出的一位。孔門後學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間的問答之語,而成《論語》一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綱領,及治學的方式。〈子罕〉篇載,顏淵感嘆道:「老師善於誘導人循序漸進地為學向善,他讓我廣求學問,行為合於禮。使我想停止,都停不下來。我已用盡我的才能去做,但老師如樹立新的目標,又高遠非凡,我雖想逐步追隨,也沒法辦到。」說明孔子...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