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縱心所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隨心所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隨心所欲」原作「從心所欲」,見於儒家的重要典籍《論語》一書中。《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記述了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其弟子自相問答的言語,由孔門後學記錄而成,為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為政〉篇中孔子自述生平修養進程,他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向學,三十歲時自立於社會而有所成就,四十歲時能明瞭事理而無所迷惑,五十歲時明白了天地萬物生成運行的自然法則,六十歲時能聆聽並了解他人話中的真義,七十歲時則能完全順從自己的心意做事,而且不會踰越法度。」由孔子這段話可以得知,當人修養到極致,萬事萬物的道理了然於胸,自身的行為會自然而然地容入天地運行的法則,而不會有所違...
|
桑田滄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滄海桑田」之典源,提供參考。 晉.葛洪《神仙傳》(據《初學記.卷六.地部.海》引)麻姑1>謂王方平2>曰:「自接待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3>到蓬萊,水乃淺於往者略半也,豈復將為陵陸乎!」方平乃曰:「東海行,復揚塵耳。」 〔注解〕
(1) 麻姑︰傳說中的仙女。姓黎字瓊仙,建昌(今江西省奉新縣西)人,修道於牟州東南姑餘山,宋徽宗政和中,封為真人。
(2) 王方平:王遠,字方平,東漢東海湖(今江蘇省灌雲縣)人,生卒年不詳。官至中散大夫,後棄官入山習道。桓帝時徵召不就,郡國強載至京師,閉口不言,題字於宮門,所寫的都是方外之事,削去復現。後放還鄉,居太守陳耽家。相傳一夕之間蟬蛻而去。
...
|
頭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端緒。《禮記.學記》「開而弗達」句下唐.孔穎達.正義:「謂開發事端,但為學者開發大義頭角而已,亦不事事使之通達也。」
|
車在馬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馬拉車在前,小馬繫在車後。比喻初學者須由簡到難,循序漸進的慢慢觀察學習。《禮記.學記》:「始駕者反之,車在馬前。」唐.孔穎達.正義:「車在馬前,所以然者,此駒既未曾駕車,若忽駕之,必當驚奔,今以大馬牽車於前,而繫駒於後,使此駒日日見車之行,其駒慣習而後駕之,不復驚也。」
|
黃宗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水經注》,批駁了「分野說」。他的《明儒學案》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學術思想史專著。雖然,《禮記》中的《學記》、《儒行》、《檀弓》,《史記》中的《儒林傳》、《孔子世家 》、《仲尼弟子列傳》,《漢書儒林傳》,《宋史道學傳》,都可以算作學術思想史的嚆矢,其後還有宋朱熹《伊洛淵源錄》,明周汝登《聖學宗傳》、孫奇逢《理學宗傳》,已經有了學術思想史的雛型,但是黃宗羲的《明儒學案》,收集資料比全面,闡述各家學術觀點比較客觀,分類系統性比較強,編纂的方法也有獨到之處,即使比較晚出的唐鑑《清學案小識》、尹會一《北學編》,也都不能與之相媲美。...
|
佔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簡策。古代用竹片或木條所編成的書本。《禮記.學記》:「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也作「笘畢」。
|
箕裘相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箕,簸箕。裘,皮袍。箕裘相繼指鐵匠的子弟,必須先學習將獸皮補綴成裘袍的方法,才能進一步繼承父兄冶鐵補器的世業;善於製弓的人家,其子弟要先學習彎曲柳條編製畚箕的原則,才能承續父兄柔曲幹角以製弓的家業。語本《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後比喻子弟能繼承父兄的事業。明.姚茂良《精忠記》第一齣:「願百年奕葉傳芳,好兒孫箕裘相繼。」
|
恂恂善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循循善誘」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是春秋魯國陬邑人,魯定公時為大司寇,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權臣季桓子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孔子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有弟子三千人,顏淵是其中最賢能特出的一位。孔門後學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間的問答之語,而成《論語》一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綱領,及治學的方式。〈子罕〉篇載,顏淵感嘆道:「老師善於誘導人循序漸進地為學向善,他讓我廣求學問,行為合於禮。使我想停止,都停不下來。我已用盡我的才能去做,但老師如樹立新的目標,又高遠非凡,我雖想逐步追隨,也沒法辦到。」說明孔子...
|
節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樹木枝幹交接而紋理纏結的地方。《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晉書.卷四五.列傳.和嶠》:「嶠森森如千丈松,雖磥砢多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梁之用。」
|
徐霞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態品種,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布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而且調查了雲南騰衝山的火山遺蹟,科學記錄與解釋了噴發出來的紅色浮石的產狀,質地或成因;對地熱現象的詳細描述在中國也是最早的;對所到之處的人文地理情況作了不少精彩的記述。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徐霞客在雲南得病,雙足不能行走,由當地知府用轎子送返,去世前託其外甥季夢良(字會明)整理原稿,季夢良、王忠紉將遊記手稿編輯成書。他去世後,清軍進攻江陰時,季夢良幫助守城,全家被殺,《遊記》手稿大部分被焚於兵火,季會明、徐李寄收集殘存的抄本編輯成《徐霞客遊記》。19...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