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8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良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807~869)唐代禪師,曹洞宗的創始人之一。俗姓俞,會稽諸暨(今浙江省諸暨縣)人。早年禮五洩山靈默法師披剃。受戒後到處參學,後在雲巖曇晟法師處開悟。唐宣宗大中末年在新豐山教授禪法,後在豫章高安洞山(今江西省宜豐縣)大闡宗風,世稱為「洞山良价」。倡五位君臣說。敕諡悟本,弟子有本寂等。撰有〈寶鏡三昧歌〉、〈玄中銘〉、〈五位君臣頌〉等。
四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佛教謂無常現象的四種特徵。如生、住、異、滅;生、老、病、死;離、合、違、順。南朝梁.簡文帝〈莊嚴旻法師成實論義疏序〉:「四相乃無常之刀,三聚為苦家之質。」
得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悟得其中的道理。猶言領會。南朝梁.王筠〈國師草堂寺智者約法師碑〉:「遊戲神通,莫不皆悟無生,咸知妄想,隨類得解,俱會真如。」
襯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存身。《西遊記》第一三回:「苦得個法師襯身無地,真個有萬分悽楚,已自分必死,莫可奈何。」
講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講說誦讀。《北史.卷一七.魏景穆十二王傳上.陽平王新成傳》:「乃置學館於私第,集群從子弟,晝夜講讀。」唐.白居易〈與濟法師書〉:「此六經皆上人常所講讀者,今故引以為問,必有甚深之旨焉。」
事與志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普明王白班足王,言:「願聽一日飯食沙門,頂禮三寶。」其班足王許之。一日時,普明王即依過去七佛法,請百法師,敷百高座,一日二時,講《般若波羅蜜》八千億偈竟,其第一法師為王即說偈,言:「……生老病死,輪轉無際。事與願違,憂悲為害。……」爾時,法師說此偈已,時普明王眷屬得法眼空,王自證得虛空等定,聞法悟解,還至天羅國班足王所眾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時到,人人皆應誦過去七佛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中偈句。」
法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佛法廣大難測。南朝梁.簡文帝〈莊嚴旻法師成實論義疏序〉:「況乎慧門深邃,入之者固希;法海波瀾,汎之者未易。」唐.王勃〈梓州元武縣福會寺碑〉:「詞源迅委,振法海之波瀾;義宇宏深,接禪宮之閫奧。」
法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俗姓韋,潤州延陵(江蘇丹陽縣延陵鎮)人。禪宗牛頭派的創始人。十九歲從三論宗僧炅法師剃度,後從大明法師等鑽研三論和華嚴、般若、法華、大集等經論,因未能在修行上突破,遂入山習定二十年。唐武德七年房玄齡奏請淘汰寺廟僧徒,法融即挺身入京上表陳理。貞觀十年,入牛頭山參究佛法,數年間,同住的法侶有百餘人。貞觀二十一年後先後講說《法華經》、《大品》、《大集經》等。顯廣二年圓寂。牛頭宗法系的成立,是中唐以後的事。自劉禹錫的〈融大師新塔記〉、〈李華故徑山大師碑銘〉、〈故左溪大師碑〉有法融得道信印可的傳說。雖然法融思想和禪法啟南宗頓悟說的先河,但法融和道信的禪法實大不相同。
徐玫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徐玫怡2 個人出版作品:依出版日期3 心道法師/4 台北律師公會/ 徐玫怡 家庭主婦 偶有寫作、插畫、各種雜業都插一手具備漫畫家身分的作家,擅用圖文書寫的方式自由揮灑,1998年與張妙如兩人首度以《交換日記》手寫體而大受喜愛,因而開啟兩人聯手交換日記的合作創作,超過10年而不衰,至今兩人已共寫12本交換日記。 個人出版作品:依出版日期 漫畫/ 姊姊日記漫畫/ 幸福人遊戲圖文/ 1248797旅遊書/ 還沒有看夠,這世界工作書/辦公室的椅子坐不住生活書/星期三的家事課旅遊書/從這島,到那島共同創作之出版作品:張...
摭華捐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摘取花朵,捨棄果實。比喻只注重表面,而忽略實質。唐.張說〈大唐西域記序〉:「法師自幼迄長,游刃元籍,名流先達,部執交馳,趨末忘本,摭華捐實。」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