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城市幼兒園工作條(試行草案)〕是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八日由教育部發布的一項教育規章。分為〔總則〕、〔衛生保健和體育鍛鍊〕、〔遊戲和作業〕、〔思想品德教育〕、〔教養員、保育員和其他工作人員〕、〔組織、編制及設備〕等六章共二十條。規定幼兒園的性質是對三歲至六歲幼兒進行學齡前教育的事業機構。幼兒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是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基礎。幼兒園的工作任務是:對幼兒進行初步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使幼兒健康、活潑地成長,為入小學打好基礎,同時也減輕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負擔,使他們能夠安心生產、工作和學習。
  幼兒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供給幼兒必需的營養,培養他們...
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遵循舊。如:「今年本公司營運平穩,沿照發考績獎金一個月。」
小比尺地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尺小於(含)1/600,000(美制)之地圖稱之。如1/1,000,000輿圖。一般係運用各種較大之中、大比尺地圖資料為基礎,廣泛應用各種補充參考資料編纂成圖;涵蓋面積廣,地物地貌較簡略,主要用以表示製圖區的整體特點及地理分佈差異等。見地圖比尺分類。
〔庚申整書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庚申整書略〕是〔澹生堂藏書目錄〕的體說明,明萬曆48年(1620)祁承 撰。此文亦代表祁氏對中國古代分類編目學的創見與革新,內容共分4條:
  (一)因:「因者,因四部之定也。部有類,類有目,若綜之引緒,若網之就綱,井然有序,雜而不紊…經史子集之分,簡而盡,均而且詳。循序倣目,莫此為善。」此說明祁氏在圖書分類上,承襲荀勗以來的四部分類法,以其「類聚得體,多寡適均」,「簡而盡,均而且詳」。
  (二)益:「益者,非益四部之所本無也,而似經似子之間,亦史亦玄之語,類無可入,則不得不設一目以彙收,而書有獨裁,又不可不列一端以備考。…」此說明其認為前代書目的四部目次,有...
[教師職務條](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師職務條]是指大陸地區國家教育委員會根據國務院一九八六年二月所發布[關於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的規定]而制定的一系列試行條,包括[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試行條]、[中學教師職務試行條]、[小學教師職務試行條]以及[中等專業學校教師職務試行條]。[教師職務條]對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不同職務的職責,任職條件,任職資格評審、聘任或任命,都有具體的規定。如,在有關中學教師職務條中規定:「中學教師職務設:中學高級教師、中學一級教師、中學二級教師、中學三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的任職條件由省級評審委員會審定;中學一級教師的任職條件由地級評審委員會審定;中學二、三級教師的任職資格由縣級...
  〔全國中小學勤工儉學暫行工作條〕是由教育部、國家計畫委員會、國家經濟委員會、財政部共同制定,一九八三年二月二十日經國務院批轉公布施行的一項教育法規。目的是把中小學的勤工儉學活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工作條〕共七章二十七條,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中小學開展勤工檢學活動,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堅持馬克斯主義教育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學校教育工作的組成部分。勤工儉學的主要任務是:(1)通過勞動實踐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熱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有理想、...
  〔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試行草案)〕是教育部於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二日下達討論、試行的一項教育規章;此項〔條(試行草案)〕是對一九六三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頒布的〔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草案)〕(下簡稱〔條(草案)〕的修改和補充。
  一九七八年四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對〔條(草案)〕進行了討論和修改,總的修改精神是;肯定一九六三年〔條(草案)〕之基本內容,根據新時期總任務的要求進行必要的修改和補充,其他基本不動。修改補充的主要內容有:(1)明確中學教育要「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實現新時期的總任務而奮鬥」。(2)提出「要對學生進行黨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
係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比因數;標度因數】(scale factor)。
平均地權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六十六年立法院通過,總統明令公布的土地政策法規,以防止土地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裡或地主因地租與地價上漲得暴利。內含規定地價、照價徵稅、照價收買、及漲價歸公等項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族譜在卷首所刊載的撰修條。宋.蘇洵〈譜〉:「洵於是又為大宗譜法以盡譜之變,而并載歐陽氏之譜以為譜,附以歐陽公題劉氏碑後,之文以告當世之君子,蓋將有從焉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